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跨文化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艺评论》 程正民 参加讨论

    一个学科的独立取决于它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一个学科的发展则取决于它有相应的学科研究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在巴赫金看来,人文科学研究、文化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它自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他晚年在《人文科学方法论》等论文中,对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问题做了深刻的阐述,其中提到了“理解”和“外位性”这两种重要的方法论概念,它对跨文化研究有着直接和重要的意义。
    先谈理解。巴赫金把理解视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理解也可以说是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理解的提出首先是同研究对象相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由于自己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也就相应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巴赫金以前,这个问题就被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注意到了。19世纪末狄尔泰试图汇集各门人文科学,建立“精神科学”。在他看来,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的世界,因此对自然的认识可以通过感觉、观察,最后得出因果关系。而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它的研究只能通过人自身的领悟、体验和经验的归纳、概括,最后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而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解释和理解。如果说自然科学是通过计量认识事物的规律,那么精神领域与科学量化的方法不同,是通过体验和理解获得的。它必须从内在体验出发,以生命的体验、表达和理解作为基础。因此,理解是人文科学的有效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狄尔泰的贡献就在于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确立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那么巴赫金所说的理解和狄尔泰所说的理解有何不同?巴赫金承认人文科学是精神学科,人文科学是研究人及其特性的科学,是需要使用理解的方法,这是他与狄尔泰看法的共同之处。他们两人的区别,或者说巴赫金对狄尔泰的发展,在于巴赫金对阐释学中的理解和解释运用对话理论做出了新的论述。巴赫金在《文本问题》一文中摘录了法国学者瓦尔杰克尔的观点,这位学者说:“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责难,我可以概括如下:自然科学不知道‘你’。这里指的是对精神现象需要的不是解释其因果,而是理解。”这就是说,自然科学不知道有“你”存在,总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纯粹的实体“他”来对待,并不存在对话关系。巴赫金认为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不仅有“我”的存在,知道有“你”的存在,你我之间是存在对话关系的。(18)巴赫金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解释和理解的差别。自然学科是解释,人文学科是理解。他说:“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对客体不可能有对话关系,所以解释不会有对话的因素。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对话性。”(19)这就是巴赫金所强调的人文思维,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双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巴赫金关于理解的思想是建立在对话思想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任何一种理解都是对话的”。(20)第一,他把理解看成是应答性。它不是追求一个意识、一个声音而消除他人的意识,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识。理解并不是单纯的认同或单纯的否定,不是融为一体也不是决然割裂,而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而是和而不同。第二,他又把理解看成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双方对话过程中,不只是保留各自意见,并不只是双方互存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对话把双方各自的特点、优点更加突显出来,并且在对话交流中创造全新的思想。正如巴赫金所说,“说者和理解者又绝非只为在各自的世界中,相反,它们相逢于第三世界,交际的世界里,相互交谈,进入积极的对话关系。”(21)
    那么理解如何进行,如何推动呢?巴赫金提出了“外位性”的概念。他首先批评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为了更好理解别人的文化,就必须融入其中。“移情说”,在审美活动中移情十分重要,你必须深入他人的内心,体验他人所体验过的立场,同他融为一体。他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要理解别人的文化固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别人文化之中,可以用别人文化的眼睛观察世界”,但这里是不够的,是片面的,这做法只能是简单的重复,不会有其他的新意。他指出,“创造性的理解不排斥自身,不排斥自己在时间中所占的位置,不摒弃自己的文化,也不忘记任何东西。理解者对针对他想创造性加以理解的东西而保持外位性,时间上、空间上、文化上的外位性,对理解来说是件了不起的事。”(22)外位性是一种近视,我能在他人身上看到他人看不懂的东西,他人能在我身上看到我看不到的东西。外位性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对话,也就是说,理解别人的文化,要保持自己文化的主体性,要创造性地加以理解,而不是丢掉自己。
    巴赫金指出,“在文化领域中,外位性是理解的最强大的推动力。”(23)也可以说,不同文化的交锋和对话,是文化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这个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外位性和对话消除了文化的封闭性和文化交流的片面性,并能显现出不同文化的深层底蕴。巴赫金指出,“别人的文化只有在他人文化的眼中才能较为充分和深刻地揭示自己。”(24)同时,不同文化、不同含义只有在比较交锋和对话中,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色和深层的底蕴。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文化的特色和底蕴会显露得更加清楚,反之,在东方人眼里,西方文化的特色和底蕴也会显露得更加清楚。比如西方人的个体性在东方人看来显得扎眼,而东方人的群体性在西方人看来就显得很突出。
    第二,外位性和对话使不同文化相互得到丰富和充实,并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一种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底蕴、自己的眼光、自己的问题,是无法创造性理解别人的文化,也无法在对话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巴赫金说,“我们说别人文化提出它自己提不出的新问题,我们在别人文化中寻求对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别人文化给予我们回答,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新层面、新的深层含义。倘若不提出自己的问题,便不可创造性地理解他人和任何他人的东西(这当然应是严肃而认真的问题)。”(25)这就是说,在文化对话中,要使自己的文化得到丰富和充实,就必须保持自己文化的立场,自己文化的主体性,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的完整性。(26)在这里,文化的开放和完整是统一的,通过对别人文化的开放,同别人文化的对话,是为了充实和丰富自己,而不是融化掉自己的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