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对话。巴赫金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提出审美活动是一种审美事件,它由作者和主人公构成,两者在审美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实际上审美事件的构成除了作者和主人公,还应当包括读者,审美事件是作者、主人公和读者的对话关系。所谓审美事件所体现的对话,按巴赫金的意见,又可以有三种对话关系:作家同前辈作家的对话;作家与同时代接受者的对话;作家同后代的对话。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具有潜在的思想艺术价值的,它要“生活在长远的时间里”,真正比在自己的时代更活跃更充实。 当然,巴赫金也认为文化的本质是对话,他指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是有区分的整体,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的互动和开放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所经历的最紧张、最有成效的生活是在文化的交界处和边缘;文化对话的目的是文化的创新。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强调的是主体性(对话的双方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对话性(对话是主体展现的形式,对话的双方是互动的,是相互交锋、相互作用的)、未完成性(存在就意味着对话,对话是开放的、未完成的,对话结束之时也是一切终结之日)。 为了深刻理解巴赫金的对话思想,还需要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语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实证主义在哲学中的蔓延和科技发展中机械论的影响,不少哲学家、思想家和作家都为哲学中失去人,美学中排除伦理、价值要求感到担忧。巴赫金正是在这时开始对人和人的存在方式进行思考的。同时,巴赫金的对话也是针对他所生存的年代苏联现存制度对人的压制。从他的学术著作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与人平等关系的追求,一种对专制的无声抗议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巴赫金把他的对话理论运用于文化领域,对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对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主体性、文化的互动性、文化的开放性和边缘性以及文化的创新性,都做了深刻的、独特的、富有创新性的阐释。巴赫金文化对话性的思想是独树一帜的,是20世纪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它对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 1.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巴赫金在谈到文学和文化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不能脱离开一个时代完整的文化语境来研究文学,不应该把文学同其他文化割裂开来,他明确指出,“不把文学同文化隔离开来,而是力求在一个时代整个文化的有区分的统一体中来理解文学现象。”⑥在这里,巴赫金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他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是区分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既是统一的也是多元、多样的,既是完整的也是可以分割的。只讲多元、分割,不讲统一、整体,只讲统一、整体,不讲多元、分割,都是片面的。如何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两者的辩证关系,是巴赫金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巴赫金首先指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是有区分的,是多元的,例如在中世纪有上层文化,有下层文化,有宣扬禁欲主义、宣扬世俗生活的罪恶,妄图使现有制度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的教会和官方文化,也有反对禁欲主义、反对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平等的民间文化。而不同文化的存在归根到底又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生活条件决定的。他深刻指出,正是中世纪两种生活存在产生了中世纪两种思维体系和两种文化,官方和教会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交际形式,他们的宗教仪式,决定了官方文化冰冷僵化的严肃性,而民众广场和狂欢节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决定了民间文化自由平等的精神和充满更新的创造精神,决定了民间文化自由、欢乐的音调。值得注意的是,巴赫金在谈到一个时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时,也指出一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所占有地位及其价值是不同的。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多元文化中,他特别看重民间文化的地位和影响,高度重视民间文化给文学带来的重大的和深刻的影响。他说不了解民间诙谐文化就无法理解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小说,不了解民间狂欢文化就无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到了晚年,巴赫金更是大声疾呼要人们重视强大而深刻的文化潮流,特别是底层的民间文化潮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他认为不能把一个时代的文学过程仅仅归结为文学诸流派的表面斗争,仅仅归结为报刊的喧闹,而要去揭示那些真正决定作家创作的强大而深刻的文化潮流(特别是底层的民间潮流)。只有如此,才能“深入到伟大作品的底蕴”。⑦ 一个时代的文化不仅是有区分的,是多样多元的,而且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整体。一个时代文化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种文化的相互联系中,各种文化都有统一的时代精神和特色,往往又体现出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为例,它虽然遍及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同时在多个国家中又分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但它们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文化统一的精神风貌,统一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主张以人为本和反对神权的人文精神。在19世纪俄罗斯的众多作家、艺术家身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反农奴制的人道精神,感受到一种“销魂而广漠的哀愁”。在唐代文化中,也体现一种统一的“盛唐气象”,一种开阔的胸怀和恢弘的气度,一种进取、昂扬的精神。 更难得的、更重要的是巴赫金还特别关注一个时代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多元性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先是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忽视多样性、多元性,后来又是只强调多样性、多元性,而忽视整体性、统一性。实际上,任何具体文化领域都需要从文化整体性的联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就文学研究而言,苏联过去的庸俗社会等只强调文学同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忽视文学的特性,后来纠正这一弊端后又走向另一极端,是过分强调文学特性,而忽视文学同文化整体的关系,缺乏广阔的文化视野。对此,巴赫金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文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脱离了那个时代整个文化的完整语境,是无法理解的”,他主张“力求在一个时代整个文化有区分的统一体中来理解文学现象”。⑧说到底,巴赫金文化诗学的精义就在于此。 2.文化的互动性 巴赫金所说的文化对话性主要表现在文化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这里先讲文化的互动性。 巴赫金不仅把一个时代的文化看成是有区分的统一体,而且把一个时代的文化看成是多种文化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巴赫金的文化互动性包括三个主要思想:文化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文化互动不仅是内容层面,也是形式层面的;文化互动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研究文化互动、文化对话时,巴赫金特别关注民间文化、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往我们更多研究民间文化对上层文化的影响,巴赫金认为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民间文化为文人文化提供养分,反过来文人文化对整个民族文化,其中包括民间文化也是一个大的提升。他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同正宗文化的关系深刻证明这个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整整1000年积淀起来的非官方的民间诙谐文化、狂欢文化闯入了正宗文学和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之中,并使之充满创造力,这种表现在狂欢化文化对狂欢体裁形成的作用,更主要的表现在民间狂欢文化所形成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自由平等的精神、交替更新的创造精神)对文艺复兴世界观的影响。正如巴赫金所说的,“在狂欢式世界感受的基础上,还逐渐形成各种复杂形式的文艺复兴世界观,透过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一时代人道主义者所理解的古希腊罗马文化。”⑨这里所指的民间狂欢化式世界感受对文艺复兴世界观的影响,对文艺复兴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使人回到人自身”,在于对人的尊重,在于弘扬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反过来讲,在巴赫金看来,千年积淀起来的民间文化、民间诙谐文化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影响,本身也得到提升,也产生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巴赫金认为表现在“它的全民、激进性、自由不羁、清醒和物质性已从自身近乎自发的存在阶段,转向艺术自觉和坚定性的阶段,换言之,中世纪的诙谐在其发展的文艺复兴阶段已成为新的时代的自由的、批判的历史意识的表现”,⑩这里说的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化在文艺复兴先进人文思想光照下,逐渐由感性的自发状态上升为自觉的状态,并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的表现形式。 巴赫金关于上下层文化互动的思想,应当说揭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和重要规律。多种文化的互动,在我国多个时期文化和文学发展中都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我们看到了民间故事、民间说书对文学经典《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形成的作用,也可以看到这些文学经典走进民间,对整个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提升作用。谈到“五四”时期,钟敬文先生认为,“五四”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全盘否定的,它打击得更严厉的是上层文化,保护和提倡的是通俗文化和下层文化。在他看来,“五四”时期对中层(市民文化)和下层文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提倡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起促进作用的,其中包括提倡白话文;赞扬口承文学,创办《歌谣》周刊;提高俗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的地位;进行作为民族文化的民间风俗风尚的勘察等。他认为这些活动所提倡的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五四”新文化活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同民间文化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支持一样,当年弘扬传统的中、下层文化也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大支持。 从巴赫金到钟敬文,他们关于文化转型期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互动的思想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面临文化转型,当代文化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有主流文化有非主流文化,有精英文化有大众文化,有雅文化有俗文化,多种文化如何在互动中发展,上层文化如何从下层文化中吸收营养,下层文化如何在上层文化影响下得到提升、特别是新文化的形成如何得到下层文化的激活和支持,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巴赫金关于文化互动性的思想,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巴赫金认为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仅是内容层面,而且涉及到形式和体裁。就民间狂欢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而言,不仅是狂欢节所体现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形象正宗文学的内容,而且“狂欢化有构筑体裁的作用,亦即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11)也就是说,在狂欢化的影响下,欧洲形成了狂欢体文学,并且成为一种文学传统。二是不同文化领域(哲学、历史、教育、文学)、不同艺术门类(电影、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的互动,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