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文学史撰写应充分重视社团文学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北学刊》 张涛 参加讨论
总之,明末清初文学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学风貌。这一文学时期特殊性的形成,固然具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最为独特的因素就是当时出现的文学社团。不仅明末清初这一段文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作为这一阶段独特文学现象的文学社团更具研究价值。1910年,《国粹学报》第4册第71期刊载李元庚的《望社姓氏考》,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社团研究论文。作者重在考证望社,以“表彰遗老,深裨乡邦掌故”(光绪甲午年间清河王锡祺跋),未涉及社团文学研究。1936年,有学者开始大声疾呼学术界应关注社团文学研究:“文人的结社运动,和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极大的关系,是研究文学史的人所不能忽视的。”[5]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初,文学史编著者开始重视社团文学的研究,开始把文学家结社作为一个章节进行撰写,开创了中国真正研究社团文学性的新局面[6]。 但由于处在特殊政治年代,当时的文学研究工作把“阶级性”、“人民性”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文学史撰写在社团文学章节安排与书写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刀切”的庸俗社会学批评方法,如十三所高校《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把几社、复社定性为“爱国文社”,虽重视社团文学家艺术内容的表现,却忽略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而这都是需要加以修正和完善的[6]。 20世纪末,社团文学逐渐引起学术界的研究兴趣,但对此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社自身的状况,以及文社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故而对于文社同明末文学的关系仍需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在研究明末文学的论著中,对文学社团的组织结构、历史发展考证甚勤,体现出老一辈学者扎实的学问,这是令后学所敬仰的,但似乎实有必要更多关注社团在形成明末文学独特风貌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当前的文学史著作由于受篇幅限制,对社团文学研究论述略显简单,如现行的几部文学批评史著作也谈到了复社、几社和豫章社几个社团,但对其他社团的文学理论目前还没有论及,特别是对造成此期文学独特风貌的社团原因似乎也忽略了。这在目前学术界强调社团文学研究的现状下似乎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文学史撰写应充分重视社团文学研究。正是在这种现状下,吴承学、曹红、蒋寅在1999年又一次大声疾呼社团文学是值得更为深入地研究的问题,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社团研究游离于学术界之外的原因,除了中国古代文学社团研究还是一个刚刚崛起的新现象,未能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此研究的“难度”往往使一些学者“望而却步”。这主要表现在: (一)社团数量众多,文献记载多不明确。研究社团文学,必须对社团组织情况、活动规律,以及社团文人的组成成员及其遗世作品有一个清晰的全面了解,这是社团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关于文学社团的各种资料主要分散保存在各种典籍中,需要进行挖掘整理,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研究难度。因为单就明清之际文人文集而言,即数不胜数,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志、家谱、小说、笔记等文献,再加上明代各种文学选本、地方文丛等文献,则更让人眼花缭乱。面对如此之多的文献典籍,有时让人“望而生畏”,有时好不容易发现某一社团资料,却寥寥几句,关于社团成立时间、地点、成员、活动皆记载不详,这在无疑中增加了研究难度。  (二)从性质而言,文学社团并非纯粹之文学现象,它的出现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说文学社团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文学家多是在中国古代宗法观念基础上结为社团,社团也因此而具有了互助文化功能;而且社团在从事文学活动之时,还从事政治、学术、娱乐等活动,社团性质因此变得较为复杂。对中国古代文学社团进行研究,就必须兼具政治、哲学、历史、教育、宗教等多种学科基本知识。如在明末清初大量兴起的文社,其本质主要为科举士子科举中第服务,如果对中国古代科举教育理论与发展历史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对文社的研究将是不具体的,也就很难准确而深入地认识文社对文学的作用与影响。因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社团的研究,尚需对影响社团发展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而非仅对文献进行考证梳理。这对研究者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三)中国古代文学社团问题较多,无形中增加了研究难度。对中国古代文学社团展开研究,首先须梳理和考证文学社团。但由于目前研究者的学力、精力等极为有限,对某些社团的考证往往并不确切,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错误。如国门广业社成立时间问题,拂水山房社与应社的关系问题,应社、复社、燕台社成立的时间问题,等等。如应社成立时间问题,日本学者小野和子称:“对于应社来说,因为后来和李自成政权有关的周钟参加之故,其史实有被隐灭的形迹,其设立经过一定程度上也不清楚。”[7](P235)小野和子所言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恰恰相反,关于应社的成立,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杨彝在《谷园集·凤基会业序》中曾有详细记载。其内容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