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美学自信的重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第 党圣元 参加讨论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的会通
    我们知道,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面对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问题,二是传统文论资源价值意义的再发现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可以也应该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统一的思想过程去进行思考并付诸于理论话语实践。原因有二:其一,如果没有建立在充分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基础上的民族美学自觉、自信,当代中国文论就会失去发展的文化内驱力,所谓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除了依据现实需要,以及在总结提炼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范畴,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解释学方法外,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传统文论尤其是儒家文学思想精华的力度,以之作为弘扬传承民族美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其二,儒家文学思想中的确有一些要素由于历史的发展而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甚至变成了历史包袱,但其中的许多精华成分则具有潜在的当代性意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发现、开掘、回采。对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的思想姿态,以开放的现代科学和人文眼光,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转化成为培育、创新民族美学精神的有效营养成分。以此出发,需要我们拆除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间的意识形态阻隔,打通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传统文论、儒家文学思想的对话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的会通。当然,我们既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视为向中国传统文论的完全复归,即所谓在核心价值理念方面完全复古化、儒家化;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化的过程视为对中国传统文论的又一次抛弃,以致当代文论在思想文化血脉上与传统文论更加隔膜甚至彻底断裂。
    这种新的理论话语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着充分的创新姿态、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思想精华、与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相通声气的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当前,这一新的思想文化形态的创生已经起步,最终的成败与否,寄希望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传统文论精华、尤其是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方面。在此会通过程中,既要以历时性的方法探寻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历史进程、理论前提与内在机理,又要以共时性的方法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苏俄化、西方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和共同规律,明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特殊规律、哪些是普遍规律,明辨哪些问题可以进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的问题域,又有哪些异域的方法路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吸收。我们有理由相信,“外在视域”和“他者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学理认识,拓宽其研究的问题域,催生我们的问题意识。不仅如此,这种“历时聚焦”与“共时比较”并重的研究理路,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路径、机制与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过程中“中国式提问”的基本原则。
    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的会通,需特别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借助于“国学视野”、“当代眼光”和“现代阐释”,大胆吸收中国哲学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外,更有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大智慧的支持和运用,二者的成功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的成功经验。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式提问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继续大胆吸收中国哲学智慧和传统文化精华,这不仅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应该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突出实践逻辑,运用中国哲学和文化智慧来解决实践提出的中国问题。
    第二,努力将当下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文艺实践过程中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中国经验”的提法,本身即意味着在实际上还处于探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理论上还没有上升到“中国理论”,特别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尚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不确定性。因此,自觉地将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化是当前我们学科性研究的一个重大的问题,而始终直接面向中国经验进行哲学层面的提炼和升华,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研究中提问方式转型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其最直接的理论资源和内容。
    第三,中国与世界互为方法。中国与世界互为方法的现实发展趋势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论研究中提问方式创新奠定了现实基础:一方面,中国经验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关注,这使得以中国为方法看世界成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是以世界为方法的,这就要求我们将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思考,以世界为方法,以开放、平等的姿态进行学习和借鉴。在今天,全球的对话,不同文化价值体的共存是人类共同的认识。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中西的互看,乃至东方文化体系内部如中国文化与日本、与中东伊斯兰文化的互相看视,在比较对话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创造出文化交融的胜景,乃是当代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主题。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应该置入这种语境之中,在各种文化碰撞的相互吸取中发展自身。我们相信,作为一个思想育化和创生过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论的对话,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生命力、文化生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亦将进一步地得到彰显,并且通过积极介入当下的思想文化和文学理论批评而获得新的生长点。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意义需要不断生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大传统,秉持一种“国学”的视野和“当代”的眼光,既注重在体现中国传统文论精神本真的原初形态与历史情境中发现其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和“当代性价值”,又注重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中国传统文论作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其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文化身份认同和体系重构的意义,对于我们重新发挥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觉、自信、自为基础上的民族美学自觉、自信、自为所具有的作用,必将愈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