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美学自信的重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第 党圣元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关 键 词:文化乡愁/当代性/国学视野/大文论观/民族美学自信
    作者简介:党圣元(1955- )男,陕西榆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跨国资本化的语境中,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面临着来自于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如何发现和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之当代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思想、话语体系建构而言,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永远不应该割断、无法遗忘的文化“乡愁”;这一文化“乡愁”存在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其可以唤醒我们对于民族美学的文化自信,激发我们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文化自为意识。为此,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在以“当代眼光”、“国学视野”、“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当代选择”和“大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既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对双重挑战、克服文化无根性危机,解除被西方文论“收容”、规训和“强制阐释”之困局,而实现思想文化层面上整体突围的重要途径之一,亦是当前中国传统文论、特别是文艺学研究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意。我们认为,文化身份认同与核心话语体系建构是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而当下中国的思想文化语境和发展态势,既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参照性目标和丰富的话语资源,也为我们从理论层面深入阐述并在实践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一 挖掘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
    长期以来,囿于西方近现代哲学及文学观念的局限,学界往往将传统文论置于西方知识论和“现代性”背景下进行所谓的“现代”观照,致使对传统文论的本体论价值和当代性意义估计不足,传统文论的知识特征、表述方式、精神特质乃至学术担当、价值意义等一度被遮蔽和误读,中国传统文论在一段时间曾被认为缺乏对当代问题的回应而被视作一种过时的理论。由此,在经济全球化、文化跨国资本化冲击下,在中国文论遭遇的文化无根性危机的语境中,提出并强调发现传统文论之“当代性”价值,目的首先在于消除笼罩在传统文论领域内的种种遮蔽和误区,通过从学术立场阐发和彰显其当代意义,为突破文论发展危机和困境寻求一条可行之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重新获得生机不久的中国文学理论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现代西方的文学、文化理论以及美学、哲学观念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蜂拥而至,各种名目的新“学说”、新“主义”在知识和价值两个层面上冲击着业已形成的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会转型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中国当代人文活动及其观念体系提出了种种挑战,既有的文学理论批评观念、话语体系更是首当其冲,其所导致的原有价值体系破碎之程度非常剧烈。以历史的眼光看,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初期,西方文学及其理论被视为最具有进步意义、最为中国的现代性生成和发展壮大所需借鉴的典范性标本,而为了迅速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不断接受这些资源,这在当时似乎是毋庸置疑、不证自明的问题。但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现代化之后,加之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单纯地接受西方文化资源似乎越来越成为问题:在对西方新潮疲于奔命的一轮又一轮追逐中,我们的文化焦虑和灼伤感却愈加强烈,后革命时代到来之后文化认同感的缺失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文化和精神压力,此即人们普遍感受到的中国当代文艺学文化无根性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文论“当代性”意义之意识觉醒和传统文论当代资源价值之凸显,即与此危机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在对中国当代文艺学之文化无根性危机的超越中,中国传统文论之“当代性”价值获得其独特的时代意义。
    “当代性”是传统文论的资源价值意义与当代文论话语建构的理论资源诉求相适应的一种理论视域,是传统文论参与当代文论话语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亦是传统文论与当代文论互相融通的内在结合点。传统文论之“当代性”价值形成于古今文论话语的对话之际。这一“对话”,既包括克服古今知识层面上的隔阂,亦包括对古人文化处境及心路历程的了解,其实质是把传统文学观念和文论话语带入当代文化语境和文论中来。在此需明确的是,“对话”的深入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有效性应建立在文化平等的原则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与古人均处于特定的文化时空之中,这赋予我们与古人不尽相同但却都同样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虽然文化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时空限制,但文化同样也对特定的历史时空具有超越性,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超越历史时空的普适性。也就是说,“对话”是探究传统文论“当代性”意义的一个交汇点,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和价值可以在一种持续而深入的跨文化时空对话中不断地得到彰显和关注。在此意义上,我们对于传统文论当代意义的发现过程,也就是传统文论的当代性和当代叙事功能的创生过程。具体说来,发现传统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应着重关注如下问题:
    (一)将传统文论作为当代文论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角”。即中国当代文论研究应当回到中国思想文化和文论的原点去理解和阐释传统文论,并以此为基础强化中国文论的文化身份意识,树立中国文论的文化主体性。在此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时时、处处以充满现代优越感的理论来挑剔、裁判传统,更不能单单以西学的框架式样来裁剪传统文论和评定传统文论的优劣。
    (二)强调对待传统文论的“当代眼光”和“当代选择”。所谓“当代眼光”,并不是在“现代转换”的名义下完全以今天的理念与方法去改写古人,苛求古人;所谓“回到传统原点”,亦不意味着最终要以古绳今、以古律今。强调对待传统文论的“当代眼光”和“当代选择”,是要从当前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思想、美学资源需要出发,去发现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意义,关注传统资源对于当代中国文论之思想内涵、美学意蕴、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原典意义。这是因为,许多在传统文论中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在古人那里可能萌而未明或明而未融,而当代的思想文化和学术实践恰恰可以为这些问题和观点的展开提供一种新的现实可能性。
    (三)当代文论的困境使得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获得新机遇。在对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中,不能局限于传统文论自身的历史来理解其当代意义,不是将传统文论当作现成的理论框架简单地与当代思潮进行比较,而要在一种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去理解前人已经提出却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认识其与当代各种思潮之间对话、互动、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捕捉和响应时代性问题,才是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在二十一世纪得以活力重现并得到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所在。
    (四)传统文论当代性意义的生成来自古今思想、中西思想的“碰撞”。当代性寓于传统的连续性之中,当代性实为中国文论的本土性与全球化之间真正互动的结果,亦是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全球化、信息社会既给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文学提供了对话交流和实现人文资源价值共享,同时也强化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意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全球化”过程又是民族人文价值再发现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处理中国文论本土性与全球化之互动关系的过程中,要审慎地防止出现这样的“当代性误区”,即在问题意识、提问方式、内涵阐释、价值判断等方面,完全以西方文论作为选取和品评尺度,以致使传统文论资源成为西方文论的注脚。
    历史地看,经典文本的原生形态是真正代表传统文论之精神实质的理论表述,其经典性和原创性的获得跨越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检验,其学科知识谱系的呈现连贯而完整,文本自身的思想影响力持续而长远。这也就是说,回到传统文论的原生形态和历史语境,是理解其“当代性”的一个前提。当然,回到原生形态,或者说回到原典,并不是要抛弃自身在当前时代应有的学术立场和兴趣而回归到文化守成的立场上去,更不是要无视解释者所身处的现实生活、文化场域同传统文论之间的互动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深入体认传统文论自身所独具的认知方式、话语类型、生存样态和知识宗旨,为面向未来的传统文论创新构建出一个可靠的理论平台,其结果是通过阐释者的时代性、前见与传统文论的视界融合,使传统文论中那些对当代社会精神生活富有阐释力和范式意义的资源得到激活和释放,从而使传统文论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