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学院批评的价值和存在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 高建平 参加讨论

    二、文艺批评走向现代
    在传统社会里,只有一种文艺批评,这就是文人的批评。文人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人从事更具思想性的研究,因此就被后人称为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有人也写一些诗文,就被后人称为文学家;也有些人主要写史,被后人称为史学家;更多的人主要写作与政治运作有关的文字。在古代,他们都不是什么专门家。以一些学科为职业,进行专门研究,是现代研究机构和研究性大学设置的产物。如果考察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就可以看到,17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的分类,18世纪是学科大爆炸时期,出现了经济学、政治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而到了19世纪,则出现了人类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等学科。所有这些都与学院的发展有关。
    现代文艺批评的基础也是这样奠定的。在18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文学观念,文学也成了大学的一个专门学科。人们开始意识到,要研究一个专属于文学的传统,从而开始了专门的文学史的写作,以及系统的学院式文学理论的探讨。从此,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就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与此背景相伴随的,是现代出版业,它使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和发行成为可能,也极大地刺激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写作。
    18世纪由夏尔·巴图提出的现代艺术体系和现代艺术观念,经由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传播,得到了广泛的接受。这时,文学正式成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开始被看作“语言的艺术作品”,这对人们从艺术的角度看待文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2)
    与现代文艺批评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还有现代媒体。定期发行的各种报刊开始刊登文艺批评副刊,由此催生了新型的文艺批评形式。媒体批评与学院批评相辅相成,又相互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写作样式,并遵循着不同的行业规范。
    然而,在当代,学院与非学院的批评基本上处于隔离的状态。一方面,尽管学院中人也参与非学院的批评,但这种参与并不受到学院评价体系的鼓励,只是这些参与者的个人行为;另一方面,非学院的批评吸引了社会的主要注意力,形成与此前的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批评形式。这种隔离使不同的批评形式产生各自的问题。
    目前最具社会关注度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推介性批评。新书新作出现后,由出版部门组织相关“发布会”或“研讨会”,请来一些有名的批评家,写一些文章,找一些媒体发表。这种做法可以借助名人效应,增加作品的知名度,向社会推介作品,当然很重要。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也越来越需要这样的批评。在一个文学生产量极大的时代,绝大多数作品由于无法引起重视而被淹没了。请人关注,哪怕骂一骂,引起注意就好。过去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只要有作品在,不愁没人读。今天,不引起关注,就等于不存在。有了作品必须推介,不推介,就没有人知道。一部作品,如果到不了读者手中,写得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这种批评是出版发行的一部分。学院中人也会参与到这类批评之中,但这不是学院行为。批评家们是在帮助出版部门工作,在做着推销员的工作。在一个公司的内部,质量检查员与推销员是两个不同的工种,分属不同的部门。同样,一位批评家就像工厂的工作人员一样,当他被分配到一个部门工作时,他的工作岗位决定了他必须做的事,这是由分工的性质决定的。当批评家被放在不是相当于质检的工作,而是相当于推销工作的岗位上,那么,他们所要做的,就不是分析和鉴别作品的优劣,而是挑出一些可以肯定和赞扬的部分、角度、方面,加以突出,以期引起关注。
    我们呼唤大批评家的出现,这种呼吁如果没有体制性的保证,就没有什么意义。这与批评家的教养、趣味和水平,甚至与他们的视野无关。他们被放在什么岗位上,就做什么事。
    第二种是扶植性批评。扶植性批评是一种文学培育机构的组织行为。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组织、文学艺术的培训和教育机构及其他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都在做这样的工作,以各种名义,对青年作家艺术家,或者少数民族、妇女,以及残障人作家艺术家等进行扶植,为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影响。这种批评方式所追求的做法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多说作品的缺点,说得越深刻越具体,就越好;但在一个较大的范围里,则努力找到作品可以肯定的方面,多赞扬鼓励,以增强作家的自信,同时也推动公众对这些作家的接受。
    这种工作当然极其重要,但主要是文学艺术家的组织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它代表政府的关怀,前辈和同行的关爱。如果说前一种批评主要是推销,那么,这一种批评更类似于管理和培训机构所做的事。或者仍使用上述比喻,如果推介性批评,相当于一个公司的推销科,那么,这种扶植性批评,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教育培训科。但是,批评应该是质检科所做的事,不过质检科在哪里呢?
    第三种是近年来流行的酷评。文学需要尖锐的批评,但尖锐的批评有两种:一种面对作者和读者,是对话性的批评;另一种面对市场,是哗众取宠式的批评。办一份报纸或杂志,要想卖得好,取得轰动效应,最好的办法是吵架。人在街上走,对周围的事物不会特别关注,但如果出了什么事,就会关注了。如果有人打起架来,那肯定会遭到围观。搞媒体的人最喜欢人吵架了。通过激烈的观点和极端的言论引发围观,是媒体人取得成功的秘诀,百试不爽。这种现象使我想起一些地方的打架现象。有一次,我与某地区的前民意代表交谈,问他那些社会高端人士为什么打架,而且还打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他的回答是,电视摄像头一离开,就不打了。打是为了赢得民意,其实是演出。酷评也是如此。在新媒体时代,为了吸引眼球,人们可以做出某些特别的姿态来。为了电视有人看、报纸杂志卖得好,那么,去吵架吧,打起来最好,不必是真打,但要打得像是真的,关键是要引发围观。争吵有好处,可以激发参加者的情绪,迫使他们深入地思考。争吵也有不好之处,参加者会被裹挟在情绪之中,偏执而失去理性,从而成为被围观的对象。
    实际上,这三种文艺批评的参与者,许多都来自研究机构或研究性大学。但是,当他们参与这三种批评时,是非学院的逻辑在发挥作用,他们也只能跟着这些逻辑走。学院中人不是必定依照学院逻辑,相反,人受所参与活动本身的逻辑支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