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话语有怎样的动态构成? 定性、定值、定异分析分别解决了文学话语相关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触及,即“文学话语有怎样的构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还需要引入第四种话语分析——定形分析,即对文学话语的价值阐明的结构、形态、特征、功能进行分析。 (一)文学话语形式:“怎么写作?” 文学话语形式也就是文学话语的价值阐明形式,简单说就是“怎么说(写作)”。(50)“怎么说(写作)”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话语形式。一是交际话语,指文学话语选用日常交际的语言,如文言与白话、书面语与口语、民族形式与外来形式等。二是艺术话语,是作品内部的艺术性的语言、话语,相对于外部的交际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价值阐明。童庆炳认为,文学话语(语言)有三个特点,即内指性、本初性、陌生化等。(51)为了使价值得到阐明、引起注意甚至引起惊奇、震惊,就需要调动一切语言经验、技巧、方法。三是话语风格。话语风格是话语形式的最突出的表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家个体性话语风格,其他如流派话语风格、时代话语风格、民族话语风格等。(52) 2.话语层次。根据现象学、新批评的看法,文学话语层次可以划分为文字(语音)层、意义层、意象层、形而上层四个层次。根据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文学话语层次可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但是这两种层次论都将语言摆在了初级位置。根据黑格尔论述的关于(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的辩证关系,形式大于内容的形式化的艺术与内容大于形式的概念(思想)化的艺术,都是文学话语的初级层次,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即价值阐明的完美性)才是最高层次。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也称为“话语蕴藉”。(53) 3.话语体裁。任何文学话语的说与写都是在说某一特定的话语体裁,体裁也就是体式,是长期文学话语实践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话语模式。第一是文类,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以及相关变体。第二类是叙事体和抒情体,这是就话语体裁的主要任务而言的,叙事是为了讲故事,抒情是了表情达意。第三是母语体与翻译体。母语体就是母语文学,是纯粹的民族语言文学,形式与思想是合一的,心手双畅。翻译体是翻译文学,是通过新的形式来重新表达原有文学。第四是邀请体、挑衅体与独语体。邀请体,即客随主便,邀请读者进入,作品对读者的开放,处处为读者着想,它们多采用常规主题、常规方法、常规方式、常规结构,希望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认可。挑衅体,或在内容上故意挑战常规、世俗,或在形式上拒不使用常规形式,前者如《金瓶梅》,后者如《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独语体,以更加强大的精神气息面对读者,常规信息量降至最低,个人精神性的因素达到最高,完全是自足式的,使读者难得其门,以至于知音难觅。 4.话语结构。一是显隐结构。方汉文将文学话语区分为显在的话语和隐在的间隔和沉默。间隔、沉寂并非外在于话语,而话语也并非都是显在的。二者相辅相成,使后者具有前者所没有的含义。(54)二是虚与实。虚实和显隐(隐秀)不同,显隐是指意义的显在与隐在,而虚实指符号含义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实指的是符号含义的确定性,而虚指的是符号含义的不确定性。在文学作品中,虚实相互配合,以虚为主,这种虚的不确定性、不确实性需要进一步的填充,用英伽登的话说,虚类似于“召唤结构”,其间存在大量的空白点,有待读者的意义充实。其三是对话结构。在巴赫金看来,独白体(非独语体)一切都是作者的意志,作者是全知全能,主宰一切,世界是统一的,而复调则超出了作者的意志,作品世界超出了作者意志,世界是不统一的。在这样的文学世界里,不再是作者的独白,而是各个角色之间的真实的对话。 5.话语策略。话语策略是为了实现某种意图而对上述话语形式、话语层次、话语体裁、话语结构等进行的有意识筛选、变形、选择、重组。话语策略是话语身份、价值、意图在文学作品的表现。 (二)文学话语身份、价值、意图:“谁在写作?”与“为何写作?” 身份即价值。任何一种身份都以相应的价值为依托,有多少身份就有多少价值,如个体身份、民族身份、底层身份、女性身份、宗教身份等,都无一例外都具有相应的价值。意图就是价值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彰显、表征、述说支撑身份的价值。文学说什么?说价值。文学话语身份与意图不是纯粹的作家论,因为文学话语主体并不单单指个体实体。 俞学雷认为,文学话语有三方面精神内容。“谁在说话?答曰:是人类相通的人性,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是话语者所处的时代精神,是话语者主体的禀赋才情,是它们在说话,是它们构成了人类文学话语的精神维度。”(55)大体可以说,人性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大我,时代精神是中我,作者是小我,而小我是文学话语得以实现的根本。大我、中我、小我都附带有价值,即人类价值、民族价值、时代价值、个体价值等。 詹七一从文学话语的意义承诺方面分析了三种文学话语在意义承诺方面的不同。所谓承诺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性,可以说是“为谁说话”。主流文学是替他人承诺、先锋文学是自我承诺、大众文学是消费性承诺。(56)不同承诺的意义和价值裂痕也尖锐提示当代文学应该进行何种承诺、该为谁说这样的严峻现实问题,尤其在统一的价值体系崩解之后的价值多元化时代,身份的冲突无法避免。 (三)文学话语语境:“何处书写?” 文学话语语境指的是价值生成的特定性。胡壮麟将语境分为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57)王建华将语境划分为三类: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言外语境。(58)2008年,冯·戴伊克提出了一种新的语境理论——“社会-认知语境”理论,认为是参与讨论的人设定了讨论场景,也即是交往本身设定了特殊的场景,而非外在客观的因素设定场景。(59)根据相关语境理论以及一些学者对文学话语语境的论述,(60)我认为文学语境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文学最主要的语境,包括文内语境、文外语境和互文语境。文内语境指由文本内部要素所构成的语境,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上下文语境和全文语境。上下文语境是特定语段内的语境,全文语境是全文所构成的语境,全文构成了作品的世界。互文语境包括文内和文外两个方面,前者指比上下文更大的要素如结构、情节、人物、事件等相互构成语境,后者指文外其他文本(以引语方式)成为文内语境的重要因素。文外语境指纯粹超出文本之外不专属于文本的语言语境,如语法、修辞、逻辑等。 2.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是指语境构成不依靠语言,或者主要不凭借语言。作品内部没有非语言(符号)语境,作品内的一切语境都依靠语言(符号)来构造。作品的非语言语境主要是文外的非语言语境,如传统文论经常提到的社会时代环境、作家(读者)精神状况等。这些语境主要依靠时代氛围、人物行为与精神观念所决定,主要不依靠语言形式,或者是内语言形式(思想、心理、认知模式等)。 3.语言-非语言语境,既有语言因素又有非语言因素,或者二者并无偏重。语言-非语言语境主要是文化语境,如其他文学作品、艺术、语言文字、思想学说、精神观念等。其他文学作品、语言文字、思想学说可以归于文外语言语境,比如,其他文学作品的体裁语境、文类语境等,而艺术、精神观念则是文外非语言语境(或内语言语境)。 4.语言(非语言)-权力语境,即文学场语境。布迪厄认为,场的基本要素是权力(力量)支配与再生产关系,因此,场域里充满了权力的斗争和重组,基本依据就是资本,除了经济资本(对财富的支配和再生产)、社会资本(对人力的支配和再生产)这些非语言、非符号的资本外,还包括语言的、符号的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对符号的支配和再生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