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成像”缘 自“语中有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赵宪章 参加讨论

    
    “文学成像”,即文学生成图像、成为图像,传统诗的意图和现代影像的文学改编是其最靓丽的风景,引发历代学者的持续关注和精彩点评,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是,如果追问文学成像之可能的理据,学术史上却并未留下多少痕迹。对于这一形而上问题的疏漏或漠视,导致相关研究长期在同一层面上打滑。以笔者之见,语言和图像的关系是文学成像之肯綮,由此切入才能使这一研究向纵深展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成像就是“语言而图像”的符号转换,因此,它最重要的理据必然植根在语言中。参照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图说”本来就寄寓在“言说”中,文学成像的语言学理据缘自“语中有象”。
    首先是索绪尔的语言学。他将“能指”定义为“音响的形象”(images acoustiques),意谓“音”是语言的物性存在,“象”是声音的心理表征,即“音中有象”。其实,“音中有象”并非语言所独有,自然之音同样如是。例如,我们之所以能辨别风声和雨声、狼吼和虎叫的不同,就在于不同的声音激活了不同的想象,想象不同的自然现象在发生。只是由于自然之音并不像语音那样分节,即德里达所说不过是一些“简单声响”,所以只能表征自然物的存在,而不能指涉此外、复杂的意义。换言之,“象”的存在是我们感受和理解一切声音的基础,因为它是经验的产物,它本身就是经验。就语言而论,语音是语象的物性载体,语象是意义的话语表征;意义蕴藉于语象就像盐在水中,语象对于意义如影随形。
    语象作为文学理论术语首见于美国新批评代表人物维姆萨特,意指“一个与其所表示的物体相像的语言符号”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清晰的图画”。这并非指文字的象形性,而是指语象所表征的“所指意”与“所指物”的相像。换言之,“音响的形象”所建构的意义之所以能够被理解,缘自它由语象表征。语象作为语意的表征虽是不可见的,但却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它以“所指物”为参照,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这也是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图像论”的学理依据:“语言”和“世界”在逻辑序列上具有同型结构,可以用“图像”将二者对应起来。
    其次,乔姆斯基在索绪尔之后开创的生成语法理论对此有进一步阐明,即语迹理论假设。语迹理论假设句子成分从一个句法位置转移到另一个句法位置时,会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语迹”,从而为研究语言和图像的关系新辟了另一路径。如果这一假设被确认,那么,也就意味着“以象表意”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我国学者杨亦鸣教授利用相关电位技术,以汉语话题句为语料,对语迹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了语迹的存在及其理论的真实性。这是语言生理机制的重要发现,同时也为20世纪的语言学、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论所反复追问的“语—图”关系提供了生理学证据。关于这一问题的哲学冥思终于有了可靠的参照,不仅佐证了语言和图像同源共生,而且确证了两种表意符号彼此相间——“言说”同时也是一种“图说”,即“语象之说”。毫无疑问,“语迹”作为“语象”的生理学证据,在证明语言生象就是“语象肉身”的同时,也证明了文学成像的内驱力就是语言生象这一内因。换言之,“语象肉身”作为语义所寓居的“话语形体”,它的显现就是语言表意的自我生成;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它的表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语象活动,语象彰显自身建构了文学成像的内在驱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