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初遗民作家金俊明生平著述行迹考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辑刊》(沈阳 newdu 参加讨论

    (1)以更改字号示忠贞。这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颇具异端性质的现象,可也具有一定的时尚特质,因其具有昭示明志的意义,特立独行的文人往往并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如归庄、徐枋、顾炎武、杨补等许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验。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乙酉国变后径更名为炎武,字宁人,以避“忠清”一类与“清”巧合的字眼;归庄字玄恭,入清后字号屡更,或称归妹、归乎来、归藏,或称元功、园公、悬弓、恒轩等;别号则有普明头陀、鏖鏊巨山人等,则纯是为了明志,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及矢志守节的遗民之感。金俊明初名衮,又名训,字九章,后恢复本姓,名俊明,字孝章;入清后,他用于书画上的名号颇多,其中“不寐道人”、“芳草王孙”、“贫道明怀”、“不寐明怀”等饱含了对“明”的期待和忠诚之意,自是不言而喻。
    (2)以水墨梅花写风骨。梅花,自宋人杨无咎全力以墨梅标榜文人出尘高逸的精神境界后,对于易代之际士人的政治选择也具有了特殊的隐喻意义,隐居尘世之中的金俊明或者因此对梅格外偏爱。他刻意以墨梅作画,专力摹写瘦枝疏花,刻意突出其清腴、冷峻、孤傲之特质,所谓“莫嫌老干清癯甚,耐得冰霜彻骨寒”也,在当时已被比之为南宋郑思肖刻意创造之无根兰花:“善画墨梅,论者拟之郑思肖之兰云。”[95]借墨梅将心底之苦啸表达出来,诉说着卓绝一时的清高傲世,显然是金俊明写照自我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一幅幅瘦枝疏花,再配以诗歌、书法,更具有彰显一代遗民心灵的力量,如“云孤鹤化应无迹,灵谷春回亦断香。留得一枝寒影在,年年凭仗领风光。”[96]金俊明曾十分自信地表示:“近代画梅有别致者,惟陆叔平、王履若、文彦可、邵僧弥为胜,盖寓妍秀于苍古之中,托高洁于简劲之表,前视元章诸家格韵稍异。予斟酌四君间,自谓可继风轨,然不敢为俗工道也。”(《〈梅花〉册页题识》)[97]“不敢为俗工道”,求新求异的理念与清标傲世的意趣同时呼之欲出,足可见其风格之原点所在。陈维崧曾说:“吾友半千龚先生、吴门有孝章金先生,是二先生者,皆畸人而隐于绘事者也。”[98]正是缘于表达遗民情怀的铮铮傲骨,金俊明在入清以后集中笔力写梅花,寻求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
    (3)以诗歌创作寓情怀。逃而不逃、无为而为,是金俊明对现实灰心失望、无力改变的无奈之选。他曾致函友人:“别且踰年,境有千变,诸诗亦弟一掬泪也。”[99]显然,抒情言志的诗歌是其寄寓感时伤国情怀的主要方式之一,从现存《耿庵诗稿》多为顺治二年(1645)、三年(1646)所作(80余首),亦可从其密集程度推测诗歌在金俊明生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感时还是怀古,无论是送友隐居还是相聚联吟,很多诗歌注入了易代之际关乎人生选择的诸多思考。如《寄顾墨痴》:
    春寒无绪上吟台,想绝君家槛外梅。
    一别两年真可叹,旧题残绘且频开。
    乱离满目逢兵燹,衰闷无心向酒杯。
    为问埭川高隐客,虎头仙笔几时来?
    本为思人和索要顾渚(号墨痴道人)的画作,即“想绝君家槛外梅”,却不失时机地抒发了分别的无奈,一切的缘起又与“乱离满目逢兵燹”的世道有关;春寒之际的“衰闷无心向酒杯”尤其让人浮想联翩,借酒浇愁尚不能平复的“衰闷”,到底来自何等沉重的一种忧愁呢?金俊明为诗自然晓畅,讲究“风人之旨,逸民之概”[100]并在,云:“诗固尚才,而植才有本。苟徒狥绮靡,内无根核,即缀才炜烨,失厥旨归。”[101]进入清代的诗歌作品多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指向家国之殇与社会之乱。陈田评其作曰:“孝章诗笔老苍,弥多艰苦之音。”[102]严迪昌先生亦认同此点,以“苍老凄郁,如雨边雁鸣,风外蛩吟,声情悲苦”[103]给予进一步阐发,于金俊明的悲怆无奈体味更深。
    因抄本《耿庵诗稿》中的诗歌多为顺治二、三年所作,此后之诗作仅少量见于画作中,或友人画中,其心态之点点滴滴十分不易捕捉。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在市井,又以一个并不普通的灵魂观察着人生。好友朱用纯曾以陶渊明、谢皋羽比附其放弃科举,极赞其智勇:“自罹世故,天下之弃儒冠者多矣,而不能不叹先生之勇。为得其时,壮决若斯,不将轹司空图、申屠蟠而上之,几与仪封、荷埒欤?”[104]的确,“为得其时,壮决若斯”,使他最终于俗世的烦琐中跃升出来,思想世界似乎平淡无奇,精神境域却熠熠生辉;以这样的视角检视其入清以后的行为表现,尤其具有高屋建瓴的概括性。晚年,尽管“已神襟冲漠,兴会萧闲”,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也百孔千疮、不复完整,但金俊明并未真正放弃自我与社会。60岁时仿陶渊明“挽歌以自嘲”(呼谷《生挽诗和金俊明》)[105],遍邀好友赋《生挽诗》以自祭,其实就是这种不能真正放弃的表现,难怪钱谦益以“长风报吹万,过耳知为谁”(《题金孝章生挽册》)[106]相劝慰。他去世后,汪琬撰《墓志铭》云:“予尝论之,以为先生非忘世者也。既已遭逢不偶,积其激昂奇伟之材,与夫轮囷结轖、傲兀不平之气。讫于暮年,而劖削未尽,不得已寓诸书画间。”[107]这位相交一生的友人以“不逮于用,维时之穷”来总结其生命境遇,或许接近了金俊明的思想真实;不过最能准确映照其精神者,还是那激昂峻傲而永不“抑郁俯首”的墨梅。同样为官清廷多年的另一位友人吴绮诗云:“耿庵先生冰雪姿,一生独与梅相知。”[108]应是最得金俊明心之语,也是此际我们越过历史细节的堆积更愿意提取的一份精神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