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鼓吹曲《战城南》新释——以考古发现材料为证(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京)2014年第 曾智安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1页。亦参见苏晋仁、萧炼子校注《宋书乐志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27页;邱琼荪《历代乐志律志校释》第二分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②历来不乏强解且比附本事者,如朱乾、庄述祖、王先谦等人,但难以令人信服(参见周坊《汉铙歌〈战城南曲〉试析》,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③⑤(2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页,第157页,第157页。
    ④参见李安纲《〈战城南〉中的“梁筑室”与“良臣”辨》,载《运城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刘哲《汉乐府〈战城南〉“梁筑室”句新解》,载《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⑥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4页。
    ⑦户仓英美:《汉铙歌〈战城南〉考——并论汉铙歌与后代鼓吹曲的关系》,吴相洲主编《乐府学》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58页。
    ⑨关于此段文字的释读,历来分歧不大。“下有深水”句,方鹏均、张勋燎释读为“下有流水”。但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后来的李发林、巫鸿等人都释读为“下有深水”,学者多从之。此处引用文字从巫鸿。此墓的年代最初被断为刘宋元嘉元年(424),但后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是东汉元嘉元年(151)的产物(参见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文化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载《考古》1975年第2期;方鹏均、张勋燎《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象石题记的时代和有关问题的讨论》,载《考古》1980年第3期;李发林《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题记试释》,载《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313页)。
    ⑩汉画的“格套”是指汉代工匠创作时依据的固定图式(参见邢义田《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0—141页)。
    (11)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第318页。另外,李发林很早也推测这些文字并非墓主特别要求,而是刻工自发而为(参见李发林《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题记试释》)。
    (12)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42页。
    (13)巫鸿曾多次论述“渭水桥”的这种象征意义,结论大体一致(参见巫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汉代丧葬艺术中的“柩车”与“魂车”》,郑岩、王睿编《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61页;陈亮《汉代墓葬门区符箓与阴阳别气观念研究》,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14)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15)具圣姬:《略论汉代人的死后“地下世界”形象》,载《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6)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83—587页。
    (17)(37)(6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45页,第660页,第3132页。
    (18)参见陈亮《汉代墓葬门区符箓与阴阳别气观念研究》,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三卷,第152页;刘乐贤《“生死异路,各有城郭”——读骆驼城出土的一件冥婚文书》,载《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郗文倩《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以汉代文体为中心》,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98—344页。
    (19)(24)(46)(51)(52)陈亮:《汉代墓葬门区符箓与阴阳别气观念研究》,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三卷,第152页,第134页,第139页,第138页,第138页。
    (20)吴荣曾认为,这里的“死人北”是指人死后归天上北斗管理。这与本文的理解并不冲突。从“生人上……”与“死人下……”的表述结构来看,这里的南、北带有更加明显的方位色彩(参见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载《文物》1981年第3期)。
    (21)参见王光永《宝鸡市汉墓发现光和与永元年间朱书陶器》,载《文物》1981年第3期;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市铲车厂汉墓——兼谈M1出土的行楷体朱书陶瓶》,载《文物》1981年第3期;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载《文物》1981年第3期。
    (22)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载《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1期。
    (23)(28)(45)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第202页,第313页,第312页。
    (25)(50)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施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01页,第200页。
    (27)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61页。
    (29)陈直:《望都汉墓壁画题字通释》,载《考古》1962年第3期。
    (30)(31)永田英正编《汉代石刻集成(图版·释文篇)》,日本株式会社同朋舍1994年版,第134页,第128页。
    (32)郑岩、王睿编《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第212页。
    (33)徐仁甫曾引《华阳国志·巴志》中巴人歌“筑室载直梁,国人以贞真”认为幻术中才有筑室于梁的表演,故而此诗乃是假设之词,但徐仁甫解读有误。巴人歌中,“筑室载直梁”是指筑室当用直梁,非于梁上筑室。户仓英美准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并提供了几条文献与现实中于梁上筑室的例证(参见徐仁甫《古诗别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页;户仓英美《汉铙歌〈战城南〉考——并论汉铙歌与后代鼓吹曲的关系》)。
    (34)卢引科、曹桂梅、唐飞:《成都市青羊区金沙村汉代廊桥遗址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08)》,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35)参见徐力、孙立新《汉代廊桥遗迹为证,盐市口已繁华两千年》,载《成都晚报》2009年3月4日;蒋烨《中国廊桥建筑与文化研究》,中南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36)朱永春、刘杰:《汉代阁道与廊桥考述》,载《建筑学报》2011年第2期。
    (38)蒋烨:《中国廊桥建筑与文化研究》,第210—211页。
    (39)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88页。
    (40)萧统:《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71页。
    (41)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7—228页。另外,关于汉代的关禁情况,可参见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42)此段文字的断句历来注家多因不得要领而误,辛德勇有非常精到的辨析,此处据其订补成果(参见辛德勇《〈三辅黄图校释〉后续》,载《书品》2006年第1期)。
    (43)《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44)Manuel Komroff,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New York:The Limited Editions Club,1934,p.250.
    (47)(48)《中国画像砖全集:四川汉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第3页。
    (49)宋岩泉、邱波:《山东临沂五里堡古墓出土汉代画像石》,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三卷,第18页。
    (53)邢义田:《汉代画像胡汉战争图的构成、类型与意义》,《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第388页。
    (54)闻一多:《乐府诗笺》,《闻一多全集》第五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2页。
    (55)汉代人似乎较为在意死后有亲友相送。上文所引苍山汉墓画像石刻题记的相关描述可为一证。杨建东对汉代画像石也有类似的解读(参见杨建东《山东微山县出土西汉、新莽时期画像石椁墓补论》,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三卷,第24页)。
    (56)皇帝专用的鼓吹乐队由十三人构成,公卿诸官的则由七人构成(参见《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57—760页)。
    (57)姚小鸥:《〈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的文本类型与解读方法》,载《复旦学报》2005年第1期。
    (58)曾智安:《汉鼓吹铙歌〈朱鹭〉篇新解——以汉代画像、器物造型为证》,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59)赵敏俐:《〈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研究》,《周汉诗歌综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370页。
    (60)关于《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具体乐曲的功用,学界多有探讨,较具代表性的有陈直、王运熙等人(参见陈直《汉铙歌十八曲新解》,载《人文杂志》1959年第4期;王运熙《汉代鼓吹曲考》,《乐府诗述论》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61)张长彬、王福利:《“汉铙歌”研究综述》,载《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
    (62)参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杨生枝《乐府诗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王运熙、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54—15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