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鼓吹曲《战城南》新释——以考古发现材料为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京)2014年第 曾智安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汉乐府名篇《战城南》曲辞多有难解之处。本文从其中的关键难句“梁筑室,何以南?梁何北”入手,大量利用考古发现材料,指出其内容主要与汉代人对阴间世界的想象及其所信奉的生死有别、阴阳异路等观念有关,着力于表现“野死”者渡过冥河后无法重返人世的悲痛,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表现人间战场之景。进而指出,汉鼓吹曲《战城南》主要用于朝廷赏赐给功臣作为丧葬仪式,采取角色分工表演的乐曲形态,通过设身处地表现忠臣“野死”后在阴间的悲惨境遇,向战死者家属表达哀悼和抚慰之意。
    关 键 词: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战城南/梁筑室/生死观念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考古发现与汉乐府研究”(批准号:13CZW025)阶段性成果。
     
    汉乐府名篇《战城南》最早收录于《宋书·乐志》,是《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相对于其中的《将进酒》、《石留》等难解之篇,《战城南》的曲辞较为通利: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裴回鸣。梁筑室,何以南?梁何北?禾黍而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莫不夜归。①
    但其中也颇多费解之处。尤其是“梁筑室,何以南?梁何北”数句与前后曲辞似乎关联松散,难以贯通,历代更是歧说纷纭②。自南宋陈仁子编《文选补遗》中载录此辞,就已将“梁何北”改作“何以北”。《风雅翼》、《广文选》、《诗纪》等并同③。此种校改并无依据,但于文义稍长,故后世或据此以为该句是指于桥上筑造宫室,阻断南北交通,以致歌者怨恨。解者并多方比附④。逯钦立以为“梁筑室”之“梁”字乃衍文,“何”为“河”之假借,原文当作“筑室河南梁河北”,指汉武帝定河南梁何北之事⑤。余冠英以为两“梁”字皆为表声字,此数句是指服工役之人感慨为何也要像士兵一样南北征调⑥。但这些说法大多是转易文辞,不能提供有力证据,并不令人惬服。直到21世纪初,户仓英美在考察前人诸多观点后,仍然认为他们并没有解决其中的困惑:
    在悲悼战亡兵士的歌中,为什么会插入深受土木工事之苦的百姓呢?为什么为了表示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却要提到桥上建房屋?⑦
    户仓英美结合日本学者的相关成果,将《战城南》解读为祭祀者与亡灵对唱的英灵镇抚之歌。但她同样未能就其中的困惑做出有根据、有说服力的回答。故而《战城南》的主题、形态历经千年而仍未明朗,诚为学界一大憾事。笔者近来翻阅汉代诸种考古发现材料,略有小得。今不揣鄙陋,试为推说,以期就教方家,或对相关问题有所推进。
    “梁筑室,何以南?梁何北”数句之所以困惑历代学者,诚如户仓英美所说,是因为其表现筑造宫室或工事的内容与整首曲辞的悲悼主题有所偏离。如能在此数句的解读上有所突破,则不啻把握住了整个问题的关键。故本文之探讨,就从此处入手。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梁筑室,何以南?梁何北”数句所表达的内容不仅不与整首曲辞的悲悼主题背离,而且可能适为之助。它们反映的很可能是汉代关于人死后渡过冥河前往阴间的生死观念。关于“梁”,许慎《说文解字》云:“梁,水桥也。”⑧结合曲辞中“水深激激,蒲苇冥冥”句,可知这部分内容确实与水上过桥有关。而这种与死亡主题相关的水上过桥情境,是汉代生死观念中常见的表达内容。其中以1973年山东省苍山县出土的东汉元嘉墓中的画像石刻题记最有说服力。该题记共三百二十八字,主要描述死者到阴间及其生活的诸种情景。关于死者进入阴间的过程,题记描述道:
    上卫[渭]桥,尉车马,前者功曹后主簿,亭长骑佐胡使弩。下有深水多鱼[渔]者,从儿刺舟渡诸母。⑨
    由此可知,死者进入阴间需要通过一座桥梁,而且桥下有“深水”。这与《战城南》曲辞所述情境十分吻合。需要注意的是,苍山汉墓题记所描述的内容,很可能是当时墓葬画像中的“格套”⑩。巫鸿指出:“苍山墓题记的作者甚至不一定知道死者是谁,他所写的这篇文字可以适用于任何人的墓葬,因为任何一位死者都可以被称为‘家亲’或‘贵亲’。”(11)这意味着汉代墓葬画像中经常表现类似情境,以致形成了通行的表达模式。事实上,汉代墓葬画像的过桥图中确实出现了大量“渭桥”或“渭水桥”榜题,而且多与“渭桥”在现实中的地理位置无关。如上文所述的苍山汉墓位于山东。又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也出现了“渭水桥”榜题(12)。“渭(水)桥”本在长安城中,却频繁出现在各地的墓葬壁画之中,说明当时人较为普遍地将其视作阴阳两界的过渡枢纽(13)。信立祥也指出,汉画像石中的河与桥,是作为人间现实世界和地下鬼魂世界的分界线和幽明两界之间的通路而出现的(14)。由此可见,汉代已经形成了人死后渡过冥河前往地下世界的观念,而过桥正是死者渡过冥河前往地下世界的主要方式(15)。《战城南》以生死主题为背景,其关于水上过桥的表述,很可能与汉代的这一信仰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