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以先生自存讲义为中心(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尚君 参加讨论

    九、余论
    以上就目前所见朱东润先生自存批评史讲义各文本,简略回顾了从1931年开始在武汉大学授课并形成讲义,迭经增订,最后出版略有遗憾的《大纲》一书的过程,可以看到先生在此一学科建设方面开拓进取的过程。相信以上叙述对于研究现代学术史当有若干借镜的意义。就朱先生本人的学术贡献来说,我以为可以有几点提出讨论。
    中国传统诗文之学在被现代大学教育容纳以后,有一逐渐转变的过程,即从传统辞章之学向现代观念之文学的转变。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虽然可以溯源到孔子诗说或宋元以降的诗文评著作,但其著作之学术理念则是渊源自西方的文学研究史,而其研究对象则以传统诗文批评为主体。故凡批评史之研究学者,必须具备此两方面之条件,方能胜任而有成就。先生早年于传统四部之学浸润颇深,留学英国的经历让他对欧洲特别是英国的文学观念有深刻之认识,在从事批评史研究前曾担任英文教师逾十五年,因此具备了担纲此一学科奠基的能力。
    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批评史,是1927年陈钟凡所著,但很单薄,还不成熟。1934年先后出版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人文书店),显示当时在此一学科研究的成绩。罗著仅述至南北朝,郭著亦仅至唐代,虽各具体系,但都还没有完成。朱先生的著作则初成于1932年,在1933年、1937年分别作了重大的修订,虽然正式出版迟至1944年,却是第一部写到清末的文学批评通史。就本文之考察,这一文本在1937年其实已经写定,在朱先生则始终感到作为讲义的不成熟,希望完成多次修订后再正式出版。尽管由于战争的原因,1937年的写定本并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也因为希望全稿写定而推迟了出版,但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则是无可怀疑的。特别是略远详近的编纂原则,以及以批评家个人为单元的分析立场,特别是对宋以后文学批评文献的首次全面钩稽,是朱著最鲜明的成就和特色。
    朱先生的文学批评史研究,除了前述各项外,我认为最重要的特点,是始终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始终坚持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文学批评文献则始终坚持由表及里、独特创造的选择,因而显示著作的特达精神。比如说,杜甫诗文中确实有许多评论时贤诗文的议论,先生认为不是把这些议论全部堆砌出来就尽了写史的责任,而要知道这些评价缘何而写,是否恰当,因此而作出选择。他引叶适《读杜诗绝句》“绝疑此老性坦率,无那评文太世情。若比乃翁增上慢,诸贤那得更垂名”,是很有趣的例子。杜甫祖父杜审言傲睨同时文人,有“久压公等”之自负。杜甫则于同时诗文,常不免过誉,所谓“世情”,即随顺时俗而作过誉,先生认为“评论时流,摭拾浮誉,责以名实,殊难副称”,不能完全采信。这一立场,贯穿在他对历代批评家的甄选和评论中,读者当可细心体悟。
    朱先生是一位治学极其勤勉,在诸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他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是在三十年代前中期,且结合教学而形成著作,在他自存《讲义》的每一稿中,都保存有大量的眉批和夹注,可以看到他不断发掘文献、修订旧说、补充新见的记录,这些记录又分别为下一次修订所采据。对于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则有系列论文作深入探讨。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除了当时的讲义,还有《〈沧浪诗话〉探故》等论文写出,并有《中国文学批评论集续集》编纂的设想。这一治学精神也贯彻在先生其他领域的研究探索中,如传叙文学,今存从三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讲义和遗稿即达五六种之多,值得整理总结。
     
    注释:
    ①收入《复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