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典范型人格建构与地方性知识书写——论清代全祖望的诗学品质和文本特点(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京)2014年第 罗时进 参加讨论

    三 诗风:自立于唐宋之外
    传统诗学观将清诗略分统绪,无非宗唐、宗宋,或唐宋兼宗三派,宗唐者多诗人之诗,宗宋者多学人之风,唐宋兼宗者则合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于一身。若以此观之,全谢山之诗学门径如何?将谢山诗放到清代诗歌发展的总体格局下,当作怎样的评价?
    关于全祖望诗歌的特点和成就,前人多三缄其口,这是比较奇怪的。就连其古文,在清代文坛自足称大家,但生前亦未得到公正评价,杭世骏仅在《词科掌录》之“余话”中载其拟作之赋而已。个中原因,在其门生董秉纯的《答范莪亭书》中透出一些消息:
    憎兹多口,惟士为然。谢山生前,誉之者常不及毁之者之半,同乡尤甚。夫毁之者,岂真有所刻薄于斯人哉?人各是其所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谢山之应求,原不易与之同,既自是其所是,则出乎其所是者,焉得不非之、笑之,甚且至于詈骂也。近则潦水将尽,寒潭可清矣。(47)
    这种“誉之者常不及毁之者之半”的情况,乃为古代许多性情狂简伉直者的共同遭遇。誉随谤生,荣辱参半,是耿狷勇义者足可庆幸的偶然;英雄扼腕,泣血宵吟,则往往是人物命运的必然。就谢山而言,这显然与他是非峻厉、善恶不掩、不能容物的个性有关,与他独立于时风众势之外的史学评价有关。他那种勇于义而从不苟且的行止与精神能够得到后来具有“理解之同情”者的喝彩,但在历史现场,这种喝彩声相当稀落。可以说,谢山是站在一片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叠加的巨大的阴森树荫下,这片树荫遮蔽了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了世人对他诗歌作品的态度。
    在这个问题上,杭世骏在谢山易箦后所作的《全谢山鲒埼亭集序》不可不提。全文开头有一段颇具赞誉色彩的话:“谢山全氏,有其乡先辈浚仪、慈溪两先生之学,而才足以振其滞,口能道其胸之所记,手能疏其口之所宣,牢笼穿穴,揉杂万有,其勿可及也已。”然而接着文笔一转发为议论:“仆窃闻之:德产之致也精微,礼之内心也;德发扬,诩万物,其外心也。德胜文,厚积而薄发;文胜德,侈言无验,华言而不实,多言而躁。之数者之过,谢山微之,谢山其知惕矣乎!”其下更有“高一世之才而不闻道”,“于五行为妖,于文词为罪”云云(48)。全文写得“若誉若嘲,莫解所谓”(49),字里行间的怨怼之气、非议之言曾引起谢山弟子哗然,引出多少笔墨官司。
    全、杭二人曾有三十年交谊而最后凶终隙末,不免令人叹息。从道光年间始即有人著文,为谢山鸣不平。现当代学者蒋天枢、谢国桢、柴德赓等先生也都参与讨论,研究谢山受诋毁的原因,意见颇为交错(50)。理清这笔旧账实在不易,但基本的看法是,此《集序》包含了私怨,诚不能作为对谢山的定评,亦不宜作为对其创作的一般看法。相比较而言,近人李慈铭的相关评语值得一提:
    先生诗为余事,而当日与杭堇浦、厉樊榭、赵谷林、意林、马嶰谷等唱和极多,颇以此得名,亦颇以此自负。其诗学山谷而不甚工,古诗音节未谐,尤多趁韵,然直抒胸臆,语皆有物。其题目小注,多关掌故,于南宋残明事,搜寻幽佚,尤足以广见闻。五七言律颇有老成之作。(51)
    此论之出,离当年谢山与同时代人的恩怨缭绕已远,大体回归到诗学本体上来讨论了,故较为公允。观谢山全部诗歌,的确五七言律音韵合节,意象沉博,大含细入,佳作络绎,在各体中无疑可称上品,如为纪念周顺昌(蓼州)的《周忠介公墨城诗,为沈宝研作》:“此研犹余碧血痕,蓼州手泽重瑶琨。虎疁地脉纷纵横,胥浦潮声共吐吞。党部已随城社化,墨池胜有水云存。风流更忆寒山叟,一卷长笺应细论”(52),笔力沉雄,意境悲凉,置于清代咏史诗中亦当为“老成之作”,李慈铭可谓有识。但在谢山诗宗尚问题上称“其诗学山谷而不甚工”,则未切肯綮。客观来说,谢山诗学之宗尚相当自立,并不拜于前代一家门下,尤其与山谷诗并不相近,不宜将其归到江西一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