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典范型人格建构与地方性知识书写——论清代全祖望的诗学品质和文本特点(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京)2014年第 罗时进 参加讨论

    首联写当地水田干涸,一片龟裂。颔联呼天帝应怜瘠土,且怨且忧。颈联直写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催租却一如既往。尾联以激愤之声谴责:自古为官者应拯民于沟洫,却为何置百姓生死于不顾?这首悯农之作,让我们再次看到杜甫以来诗歌中民生主义立场的鲜明体现。这类悯民诗在《鲒埼亭集》中颇多,他曾以数语概括:“老生常咄咄,非为一身饥与寒”(23),“太息斯民困饥火,纵临枕簟亦焦然。”(24)这种民生为本的精神已经成为谢山的自我意识,即在痛苦生民这一对象中看到自己,自我与对象融为一体,相映感发。正因为如此,民生为本的意识构成了鲒埼亭诗内涵性的主题。
    浙东学派讲求经世致用,重视人格力量。“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其或不然者,天地且胥沉。”(25)这里的人心,实际上就是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谢山诗歌创作的过程,从题材选择到叙事抒情,都有建构这种典范型人格的诉求,而其建构过程始终映照着自身的“社会性本能和同情心”(26)。读谢山诗正可以直观其人,而人的风貌精神,与诗的风采气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我们甚至可以说,谢山之人格品质,也就是其诗学品质。他的人格世界与诗学世界共有一个疆域,存在和思考是他最惯常最合理的行为作品,而存在和思考的氤氲在《鲒埼亭集》中化为渗透情感的诗行,即成为最惯常最合理的抒情写作。
    二 文本:地方性知识书写
    清代文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文献学家,尤其江南一地,“乃古名胜之区,其分野则上映乎斗牛,其疆域则旁接乎闽越,又襟长江而带大河,挺奇峰而出秀巘,故其灵异之气往往钟于人而发于文章。”(27)文学家不但善于飞文染翰,卷帙累累,而且对历史文献、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也情有独钟,狂胪地方文献,不惜耗尽毕生精力者在在皆是,所谓“文献无征,后生之责。夫责固有之,情更应尔”(28)。因为有了这种使命意识和不懈努力,才使得大量的地方文献能够保存,江南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之邦,成为有文献见证的历史文化高原。这种努力也使得江南长期雅道弗替,人文传统赓续绵延。
    谢山是以“详于史及江南文献”著称的(29),研究者都普遍关注并讨论过这一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谢山之文献搜集整理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以这种文化自觉进入到诗歌创作领域,往往使文本成为“地方文化志”的样态。在这种文本样态中,他凭借对地理和人文历史的熟知,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30)展开了地方性知识书写。
    这里的“地方性知识”书写,指的是以对地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具体表现出当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说明什么是地方生活的一般形式。在一般性基础上揭示出独特性,形成最贴近感知的、丰富生动的地方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与普遍的社会知识相同,其谱系由人、事、物三方面构成,只是在方法上须用“最富地区性的地区性细节和最富普遍性的普遍性结构”(31)来进行深度描写。在通常情况下,人、事、物三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如钱林《全祖望传》所举《续甬上耆旧集》:
    祖望留意乡邦文献,因李嗣邺《甬上耆旧集》,续而广焉,人为之传,凡百六十卷,即题曰《钞诗集》,视李加覈。其辨大夫种非鄞产,汉会稽三都尉分部录,所说尤精审。(32)
    《续甬上耆旧集》即汇人、事、物于一体,保存人事,形成文本,传之后世。这里我们再读《题李丈昭武残集后》诗:
    读尽梅边稿,无如生祭文。豪芒要足重,流落又何云。缱绻鲛人泪,萧寥鳀壑云。苦心有群从,聊以慰殷殷。(3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