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卞之琳诗作的文化—诗学阐释(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王攸欣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李广田有《诗的艺术:论卞之琳的〈十年诗草〉》,收入其《诗的艺术》,开明书店1943年版。废名在其《新诗讲义》(后易名《谈新诗》)中有一章《“十年诗草”》。梁宗岱在《诗论直觉与表现》中把卞之琳、冯至看作最成熟的新诗人。朱自清、李健吾等在多篇文章中予以阐释称许。
    ②从1980年代算起,突出的成果有:Lloyd hdft PIEN CHIH-LIN A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1983,FORIS PUBLICATIONS Dordrecht-Holland/Cinnaminson-U.S.A.赵毅衡《读卞之琳》(1984),收入《豌豆三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香港中文出版社1989年版;袁可嘉等主编《卞之琳与诗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陈丙莹《卞之琳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尚有不少单篇论文,也很出色,此处难以胪列。这些成果中观点,有些相当精彩,本文已参考,但尽量不复述。
    ③仅就文学史著而言,在1950年代,对卞之琳贬多于褒,如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虽肯定他“在技巧上……成就是较高的”,表现的情绪却多是脆弱的和病态的,不大健康的(见《王瑶文集》第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1980年代的文学史,已经改变了这种评价,不过所占篇幅仍然有限,如在钱理群等人所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年)中只占了不到1页,在1998年增订本中也不到2页。在笔者参与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年)中,笔者所撰卞之琳部分,用了5页的篇幅,在当时所见文学史中是最多的。
    ④对于没有在文学史上获得适当评价,卞之琳是有些凄然的,但他以自我贬抑的态度出之。如他在《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文章》(1993年)中引述姜夔“少小知名翰墨场”句,自责成名后有些飘飘然,以致未能自我加鞭。实则卞之琳一直是相当努力的,即使到了晚年,还对早年诗作进行了精心选择和修订。恰恰是他有意识没有引出的姜白石后半联“十年心事只凄凉”,透露了这种失意。此句出自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⑤《雕虫纪历·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446页。
    ⑥卞之琳往往在纪念师友的文章中谈自己,这类文章的写作显示了他既看重师友情谊,又愿表白自己,当然也切合回忆文章的写法,大都颇为精彩。
    ⑦《雕虫纪历·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第450页。据张充和晚年回忆,卞之琳之爱完全是一厢情愿。但从卞之琳当时诗文以及相关师友的言行看,张充和虽确实不一定有任何允诺,也不视卞为理想的婚姻对象,甚至还有委婉回绝,却也未必没有儿女之情的交流。张充和是成长于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大家闺秀,对于这种情感交流也是不肯公开承认的。
    ⑧《山山水水》尽管还不能称为严格的自传体小说,但其中所描述的细节,尤其男女主人公的交往细节,虽有虚构,有些恐直接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以致作者当时想经当事人审读后再发表。不少人物都是有明确原型的,如廖虚舟、唐伯修、梅纶年、林未匀分别对应废名、朱光潜、卞之琳、张充和等。
    ⑨请参见王攸欣《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红楼梦〉根要》,《曹雪芹研究》2014年第4期。
    ⑩关于现代人的价值意识,请参见王攸欣《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中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也请见王攸欣《中国文化文学专题十三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1)《卞之琳译文集》上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2)卞之琳:《新文学与西洋文学》,原载《世界文艺季刊》第1卷第1期,1945年。见《卞之琳集外文辑校录》,解志熙辑校,《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1期。
    (13)(36)见《卞之琳文集》中卷,第349、20页。
    (14)全诗如下:两只手撑定了尖下巴儿,/心里头画着圈子:/(不是儿戏,不是儿戏,)/“我再活个十来年,/或许我现在就应当死?”//说老实话生活有点儿倦,/唉,钟,唉,风,唉,一切声音!/(且关上这扇门,得一分静。)/“天气多好,我不要这好天气。/我讨厌一切,真的,只除了阿左林。//发表于1934年12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24期。《沈从文全集》第1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当然,沈从文这么看卞之琳,尽管是欣赏的眼光,作为卞之琳追求对象的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住在沈从文家,自然了解沈从文的看法,从青春少女择偶的标准来看,未必就会欣赏卞之琳。再加其他方面的原因,卞之琳的爱情也就几乎注定不能圆满。
    (15)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77~78页。
    (16)卞之琳《山山水水》中楼教授语,《卞之琳文集》上卷,第312页。
    (17)朱光潜书评《桥》,《文学杂志》1937年第1卷第3期。
    (18)废名:《谈新诗》,《废名集》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页。
    (19)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就废名对卞之琳的影响有一节专门研究,切实有据,可参看。本文只稍谈其未着意处。该书对卞之琳与魏尔伦、艾略特等人关系也有细致的探讨。
    (20)可参看王攸欣《朱光潜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六章,此处不细论。
    (21)《群鸦集》后因徐志摩飞机失事未出。
    (22)《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23)陈梦家:《新月派诗选·序言》,新月书店1931年版。
    (24)《沈从文佚文废邮钩沉·三秋草》,解志熙辑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1期。沈总结卞之琳诗的特点:“它常常用最简单的线,为一个飘然而逝的微笑,画出一个轮廓。或又用同样的单纯的线,画出别一样人事。由于作者的手腕,所画出的一切,有时是异常鲜明美丽的。它显得不造作,不矜张。作者用字那么贫俭,有时真到使人吃惊地步”。
    (25)朱自清书评《三秋草》,《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5月22日。
    (26)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16页。非直接引文部分系笔者精炼、转述。
    (27)朱光潜:《编辑后记》,《文学杂志》1937年第1卷第1期。
    (28)卞之琳在1933-1937年间,时居北平,但行踪不定,北平的文化群体,始终是其创作的语境。1937年的诗尽管主要是在杭州、雁荡山旅居过程中写的,但他和北平师友联系甚为密切,北平文化圈和江南风物一起仍然构成其创作的文化语境,这样一种文化语境和实际的地理环境可以是不一致的。
    (29)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第444页。下引该文,只注文集中卷页码。
    (30)该后记收入1980年代以后出版的《十年诗草》增订本和《卞之琳文集》时,均稍作了删改。
    (31)《雕虫纪历》(增订版),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67页。有论者把提示语看作副标题,尚可斟酌。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雕虫纪历》没有收入《鱼化石》。
    (32)卞之琳:《鱼化石后记》,《卞之琳文集》上卷,第123页。
    (33)《周易·系辞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1~543页。
    (34)这里难以详论,请参看王攸欣《道通为一,逍遥以游——庄子要义申论》,《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
    (35)《南华真经注疏·齐物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7页。
    (37)卞听中学老师讲解《庄子》之前两篇,系他《成长》附记所说,见陈丙莹《卞之琳评传》,第65页。“无之以为用”,是《老子》第十一章中的话,也是《庄子·外物》的题旨之一。
    (38)卞之琳:《尺八夜》,《卞之琳文集》中卷,第10页。
    (39)卞之琳:《今日新诗面临的艺术问题》,《卞之琳文集》中卷,第489页。
    (40)关于卞之琳的诗歌艺术,《卞之琳与诗艺术》所收部分论文,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都有出色论断,请参看。
    (41)《忆旧说新增订自序》,《卞之琳文集》中卷,第135页。
    (42)卞之琳:《关于〈圆宝盒〉》,《卞之琳文集》上卷,第12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