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卞之琳诗作的文化—诗学阐释(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王攸欣 参加讨论

    从诗歌艺术的层面来说,互文性概指诗人对于经典文本或同时代文本的语词、典故、隽语、意象的有意识的征用,以及由此带来文本意义的丰富、发散,甚至反讽等难以传达的意涵。卞之琳是运用互文性策略频繁的诗人,他的互文性策略运用相当独特。他极少完整征引其他文本的文句、意象、典故,他的征引提示也比较隐约,绝不过分粘黏,往往如蜻蜓点水,忽尔远引,有时甚至没有直接的字面提示。如《音尘》一诗,“音尘”意象出自李白《忆秦娥》下阕:“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惟题目标示“音尘”,诗中不再出现,一直到诗的倒数第二行,才由“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提示与李词的互文性,而引发出对于音尘之希冀,对于音尘“绝”之孤独的猜测。诗的最后一句:“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又隐用了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却几乎消去了原文本的痕迹。卞之琳的用典,总与现时特征嵌合,而不是简单地用原来的典故。如《音尘》第三四行用鱼雁传书的典故,他就说“是游过黄海来的鱼?/是飞过西伯利亚来的雁?”至于《鱼化石》“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暗引“生生之谓易”,乃至于暗含“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之意,那当然是他对互文性暗示功能的古今中外、天马行空的妙用了。其意旨恰恰是该诗的核心和精华,也是他对世间万象无不相互关涉、互相渗透的彻悟。互文性征引的多源性和多向性,是卞之琳互文性策略的另一显著特征。如果解读不够小心,有时读者甚至可能怀疑是否是把自己之臆想,强加给了诗人,但再细细一分析,会发现诗人往往上下文有呼应,有引申。如《雨同我》第二节:“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第一行如果着眼于“绿”的活用,读者自然会想起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因为草的绿色弥漫、无边无际的感觉(因为有“天涯”一词),由于“绿”这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饱满生动、质感突出。如果着眼于“我”的思念、草的绵延至天涯、关切思念对象是否“人安于客枕?”则更容易想起汉诗名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因为“远道”者,正是“客”。如果着眼于诗题中的“雨”,弥漫全篇的“雨”和“忧愁”,那可能会想起晚唐诗人薛逢《长安夜雨》中的“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当然,《雨同我》中主人公的忧愁似没有薛逢那么沉重、复杂,而要单纯得多。如果着眼于“我”对于“客”的关切、怜惜、爱意,有人也许要想起牛希济或贺铸《生查子》词中的结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卞之琳对古典诗词的熟悉而言,他写作时联想起这些名句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各有胜境,也都暗合诗人的情绪和诗思。这就形成一种诗思与其他诸多经典文本的相互激发,甚至能生发出连诗人也未必意识到的情思。多源性当然也包括他不拘古今中外,随手拈来的特点。如他在《古镇的梦》中拈用朋友废名的一篇小说《毛儿的爸爸》的题目,放进对话里,他自己觉得并没有特别的用意,但实际对表现古镇人物无力掌握自身命运,应对生存困境的无可奈何和性情上的质朴,还是颇有价值的。西方诗人如瓦雷里、里尔克的隽语、警句也时常进入他的互文性构思和征引中,每每甚为精彩,而不着痕迹。卞诗的互文性特征扩展了其诗歌联想的空间,丰富了诗作的文化意味。
    卞之琳诗,当然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如他的创作巅峰仅仅两年多时间,他对人性的本能层面关注、理解、表现不够,因此来源于生命根源的艺术张力就略有不足——他的艺术张力主要来自清明的理性和文化。这一点,在和诗人穆旦的比较中就更明显,因为穆旦能够写出“我歌颂肉体:因为它是岩石,/在我们的不肯定中肯定的岛屿。//”“我歌颂肉体:因为它是大树的根”(《我歌颂肉体》)这样的诗句。即便如此,卞之琳仍然是20世纪中国诗人中最有才华,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2013年6月18日于乐是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