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卞之琳诗作的文化—诗学阐释(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王攸欣 参加讨论

    《尺八》可以说表现了相当一部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状态,一种文化衰颓带来的失落,看到国人日渐麻木的让人无法抑止的悲哀。但卞之琳并没有失去对于中国文化的信心,因为他能够“让时间作水吧,睡榻作舟,/仰卧舱中随白云变幻,/不知两岸桃花已远//”(《圆宝盒》)。《尺八》中的笔触,在大唐、日本,故土、异乡,古昔、当今,反复穿越,曲折婉转,表现“海西人”在异国他乡现代都市繁华中,感受他人的凄凉和悲哀,也自己领略凄凉、悲哀,情绪尽管低沉,其深沉悠远的人类意识和历史意识却也不失文明古国有识者的气度,因为他超越了具体的时空,意识到“悲哀这东西自从跟了人类第一次呱呱坠地而同来以后,就永远与正常的人类同在了”,“要知道……哀乐是交替的,或者是同在的,如一物的两面,有哀乐即有生命力”(38)。
    卞之琳诗充满了新鲜、贴切、独到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语言的奇妙运用,很少老生常谈、陈词滥调。平常的情境、情节、情事,在他的笔下流出来,就那么自然而又别致,如《无题四》中“昨夜付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如此别致,又如此平常,把恋人间甚或是卞之琳与他女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雨同我》第一节:“‘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如此简单日常的话语,如此巧思微妙的呈现——两句相近的话语,如果不是第三行诗的适当而轻灵的提示,谁知并非相互的对话?谁知一为信中语,一为当面语?更妙的是简洁口语中包涵的亲切、亲近和调笑之意,“乐意负责”中显现的珍惜和自豪之情,自然流露。第四行诗,则把“我”的关切、期待、婉转的思虑、轻微的失意感表达得切理餍心。至于他语词运用上的作意好奇,也增加了让人回味的妙趣,如双关的设计:《倦》中的“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知了”既指“蝉”本身,又指其单调重复的叫声,还有“知道了”的意思,和诗意贴合得恰到好处。
    中国诗歌具有强大的抒情诗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技巧。总的说来,情感表达的微妙、蕴藉,意境营构的超旷、悠远,意象选择的自然、适切,语言运用的准确、凝练,音律琢磨的细密、谨严,章法构思的完整、流转,是历代名作的主流特征,形成典雅含蓄、空灵深切的审美风格,非西方诗所能媲美,卞之琳有相当深刻的体会。按他自己的简约概述则是:“诗的语言必须极其精炼,少用连接词,意象丰满而紧密,色泽层叠而浓淡入微,重暗示而忌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39)。很显然,卞之琳在自己的诗中承接并创新了这一传统。(40)在现代中国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中,卞之琳也吸纳西方的最新诗学经验,诸如在诗中融入科学的观念,戏剧化小说化倾向,知性化特征——这一点卞之琳固然直接从瓦雷里、艾略特、奥顿等人那里借鉴,其最成功的所谓“知性诗”,诸如《断章》《无题五》诸诗,却也并不真正背离中国传统。如《断章》的意境自有江南风味、中国意趣,而其哲理又与苏轼《题西林壁》有类似处。至于《无题五》之“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用以表达其千古痴情,也表现了人生至情的哲学智慧,更直接来自古老的中国传统,即老子以至庄子的“无之以为用”。且虽有浓厚的知性成分,却落脚于抒情。当他模仿奥顿写《慰劳信集》时,却因为不再遵循他自己所讲的“写诗应似无所为而为”(41),而是过于功利化,甚至把奥顿政治抒情诗的人性讽刺、政治讽刺也丢掉了,只剩下歌颂,即使具体情节、动作、意象、语言、人物选取很巧妙,很精彩,也自然难以达到抒情诗的上乘境界。当然,即使是这样,也不失其时代的合理性,不失其诗人的真诚感,仍可以看作他与众不同的贡献。尽管卞之琳诗融入了西方的叙事传统,非个人化、客观化倾向,融入了科学精神、人文价值观,却仍然是地地道道的抒情诗,就像他自己所说,“我始终只写了一些抒情短诗”(第446页),“而且一直写的是抒情诗”(第444页),写的是仍然具有中国韵味、情趣的抒情诗。他在其诗艺追求上,独特的艺术精神和具体表现方式,或许确是直接受到西方诗和西方文化刺激的产物,或许也正是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后果,至少有两点:一个是在艺术精神上,构思、命意、措辞的作意好奇;另一个也与第一点相关,却并不相同,那就是在艺术表现上,竭力扩大互文性的边界与空间,丰富诗的暗示意味和文化内涵:用典、使事的轻忽、飘逸,意象、语词的推陈出新。
    作意好奇可以说是文学陌生化原理的根本要求,抒情诗因其形式的简短,尤其具有这种需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虽然与其表达对象相比,仍多少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而且杰出的诗人肯定都有作意好奇的一面,但旧体诗词形成了典雅化的构思程式,陈腐的意象和语词系统,只有李白、李贺这样的极少数诗人,才让人产生作意好奇的阅读感。卞之琳身处20世纪这样一个时代,异质性较大的中西文化和诗学发生了剧烈的冲撞,提供给卞之琳作意好奇的机缘,因此形成他最突出的不同于传统的特点。譬如他的“古意新拟”的《妆台(古意新拟)》;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距离的组织》;笼罩原始与文明、淳朴与复杂的《第一盏灯》等。
    《妆台》的命意:“装饰的意义在失却自己”,“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可谓玄妙、新奇,初看几乎无人能懂。原来前一句深蕴哲理、深情:其哲理蕴涵是一切装饰总是使人失去自我的本真;但这一句在诗中可能是女主角情人的信中语,则同时可以意味着深情人以自我贬抑、自我抹杀来成就他所倾慕的人。“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则表象是女主角照镜,装饰完了自己,也就装饰成了镜子中的我——即“你”;文化意蕴则是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了他人,成就他人也就成就了自己,这正近乎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古意”。这样一种命意,诗人以“世界丰富了我的妆台”起笔,由主角的慵懒、佯恼、欢欣,到“失却自己”“完成你”,终于收束,如此来表达,构思可谓一破古来类似题材的“闺怨”传统,由日常生活体悟出人生哲理与深情,而且颇具多义性。措辞如游丝、檐角、鸳瓦、碧梧、弄喙之类,似乎来自古典,但掺杂以水果店、胃口太弱、新袍子、讨厌这些现代语汇,就把“新拟”之“新”、之“拟”拟出来了,“作意好奇”特征凸显无遗。《距离的组织》把各种“距离”“组织”在一块,因为这些各不相同的“距离”实在太大,以致读者很难“组织”完整,这就构成了解读的奇观。首先,诗人以“组织”“距离”来构思,把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隔而不绝的表象与实体、梦境与实境、存在与觉识、微观与宏观用各种今典故典,今事旧事嵌合在有限的十行内,如果没有他长达好几倍的注释,恐怕历经千年,也无人能解,这就是他用意之奇了。其次,括号中的戏拟台白,倏忽而来,破空而去,前无说明,后无承接,最后一行的“友人”又刚好和这一行的“友人”互换了主体,颇有点像是对于读者的“戏弄”,以至于他不得不增补对这一行的注,这也真可谓作意好奇了。然而,正是这样一种作意好奇,吸引了读者解读的目光,扩充了文本阐释的空间,让读者感到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最后也能体会到诗人的“灰色的”心境果然如“灰色的海”。这些时空、实体、表象之类的观念,也只有在对西方文化的领会中,才成为卞之琳制造“奇观”的工具。《第一盏灯》仅四行:“鸟吞小石子可以磨食品。/兽畏火。人养火乃有文明。/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可是我赞美第一盏灯。//”其中第二行由两个短句构成。四行诗把古人的智慧,现代尤其是西方文化研究的成果,原始与文明的分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点灯的作息,是文明人的生活情态——以及原始淳朴的幸福,和诗人对于文明与原始的差别及价值判断,都曲曲折折又清清楚楚地表达了出来。卞之琳曾说他的诗“有些诗行本可以低徊反复,感叹歌颂,而各自成篇,结果却只压缩成了一句半句”(42),这样,自然形成了本可能并不足奇,却因为作意好奇而成就了具有超浓缩文化内涵的短章。至于卞之琳诗的主体客体、立场视角、你我他人称的不断转换,赵毅衡所总结的“异类意象嵌合”的技巧,也是他作意好奇的结果和具体表现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