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退却中的坚守与超越——论张炜的近期小说创作(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贺仲明 参加讨论

    从小说背景、故事情节和艺术表现上看,张炜近期的作品也密切联系其家乡生活。它们多以胶东的海滨荒原地理为背景,运用其地方的独特民俗和方言,大量叙述其异人异事以及古代历史和民间传说。可以说,正如张炜多次声称其小说写的是“胶东半岛上发生的故事,而胶东半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齐文化的核心地带”(19),他是在非常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与其家乡地方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命脉。对此,张炜作过多次明确的表达。他谈到自己对家乡民俗生活和齐文化的迷恋,以及这一文化对他思想和创作上的深刻影响。“研究齐国的历史和资料,发现原来是在这个文化怀抱里孕育的,想不带它的口音、趣味、气息、气质都不可能。顺着这种自觉意识去发掘自己出生地的文化,她的全部资源,心里就有底。”(20)“不光读《刺猬歌》,包括以前的《蘑菇七种》《古船》和《九月寓言》,它们的气都是相通的,都在齐文化的笼罩之下,在它的气脉下游走”;并认为“经过这种文化环境的熏染之后,会有新的感受,了解它,可以打通我所有的作品”(21)。
    当然,张炜对齐文化并非无保留地认同,而是有所选择,在推崇其自由、自然精神之余,张炜对齐文化的“欲望”、“重商”、“功利”等特点也表示了明确的否定立场。换言之,在张炜思想中,不是只存在单一文化,而是多元文化。正如张炜所说:“齐文化是一种飞翔的文化、浪漫的文化、幻想的文化。儒家文化会让我理性地审视自己,而齐文化将把我引向很远。”(22)正是这种文化的多元,特别是注重道德理想的鲁文化和注重自由自然精神的齐文化,共同融合于张炜的思想和创作中,才造就了张炜近期创作的变化和发展。
    尽管张炜近期创作的立场已不完全相同于20世纪90年代,但毫无疑问,坚守的立场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他在社会大众中最突出的形象面貌,考察其近期创作意义,不可回避这一点。我曾在多年前批评过张炜的创作立场,但今天看法有所改变。这当然首先源于张炜创作立场上的变化。如前所言,张炜近期的创作立场更宽容,思想趋于更复杂和更客观,批判的视野也更开阔,更能体现出积极意义;其次,也与当前文学现实有关。中国社会正在经受着复杂而巨大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多元而模糊,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价值立场的缺失,矛盾、焦虑、甚至仇恨的心理充斥于文学中,表现出对现实变化茫然和迷惘的心态。从这个角度上说,张炜敢于批判、有所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前提。事实上,在物质文化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国,以精神的价值来表达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是文学的正常反应。我以为,作为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以坚持和批判为特色的作家,张炜应该能够在未来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以关联到对张炜近期创作的美学价值评判。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完全遵照现实规则来创作的文学,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的中国文学已经远离了浪漫主义,但实际上,正如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文学,浪漫主义并没有失去其意义。特别是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浪漫主义文学不失为一种回应现实的有效方式:“灵性被驱逐出这个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机械化的物质主义。这样一个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物质主义世界使得浪漫派投向自然的怀抱,去那儿寻找美的源泉和那种神所赋予的秩序。这个自然的世界与虚假、丑陋的人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3)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赞同一些批评家将张炜等“50后作家”创作疏离现实生活视为一个重要缺陷的观点。我以为,题材不能决定作品和作家的意义,不直接书写现实并不意味着对现实没有表达。张炜执着地站在现实的边缘处思考和记录,坚持纯文学的写作姿态,既具有时代思想和记录的意义,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现实书写。而张炜的这种创作姿态,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名言:“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24)确实,张炜近期创作以强烈的思辨性特征,表达了对现实的深重忧虑和强烈批判,思想性,成为张炜在当前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标识。而其浪漫色彩作品所建构出的抒情、神秘、灵性的真幻相融的文学世界,也是对略显单调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作家的立场最容易产生社会影响力,但更有价值的还是作品的实绩。张炜近期创作呈现出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魅力,思想也同样体现了颇具创造性的意义。这当中,自然和历史是最耀眼的两个中心。
    自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曾被无数哲学家和文学家所讴歌,但张炜笔下的自然还是显示了自己的独特意义。它以齐文化传统为内在底蕴,包孕着强烈生命力和自由精神的特点,关联着野地、荒原、神秘等意象,构成对欲望、奴役和物质化现实的强烈否定。它既是虚构的文学世界,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主题,具有哲学的高度和特征。从文学史角度说,张炜的“自然”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虽然比较起来,张炜的自然世界更显芜杂和野性,不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宁静、平淡和明晰,但内涵指向却大体一致,它们都是文学建构的异域世界,对现实世界和现代性文化表示了深刻的质疑和批判性反思。
    历史思考同样是张炜小说具有创见的内容。他从道德和自然精神角度来审视历史,迥异于以往的宏大政治和集体视野,而是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体精神。与之相应,他对历史的表现也多立足于个人的感受和遭际,凸显个人品质与时代潮流之间或契合或颉颃的复杂关系。这种视角,与最近几十年间流行的传统建构式历史和解构式“新历史”书写都不一样,它既能深入到历史背后的复杂人性世界,促使人们关注历史发展中的个人品质和命运,又思考着道德在历史建构中的价值与悖论。张炜近期小说的历史观很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张炜近期小说充分显示了时代思想的意义,但它还并不完美,甚至说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最突出的是思想建构不够深远和明晰。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是缺乏清晰的理想指向。张炜小说否定现实,规避现实,但是终极目标是什么,却一直不够明确。正像其主人公一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一直梦想到自然中去,但是,广袤的自然毕竟远离人类社会,也没有切实具体的内涵,它作为象征合适,却难以承载其理想建构的重负。其二是一些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缺乏清晰的价值判断。这主要体现在自然精神与道德的关系上。张炜试图融合二者的关系,但很多情况下它们依然出现明显的对立。对此,张炜作品的价值判断比较含糊暧昧,没有明确的价值取舍。比如《外省书》中对爱的实质探究,《能不忆蜀葵》中对道德边界的探索,都缺乏明确的指向和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