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前后的梁代文学创作(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newdu 参加讨论

    四、梁末文学创作转变的意义
    (一)为宫体文学提供借鉴,成为反思宫体文学的素材
    宫体文学是以萧纲为首的梁代作家对文学发展的积极探索,但其结果却是消极的、失败的,以至于骂名千古。是战乱刺痛、震撼甚至洗涤了作家的心灵,所以他们乱后的创作不约而同地转向描写家国时事和乱离情怀,视野宏阔,沉郁苍凉。在历史评价中,宫体作家骂名千古,似乎创作宫体作品完全是出于作家自身的原因,可是,梁末宫体作家创作的转变却说明,当生活发生巨变时,他们便立即扫除了原来的宫体风习,这说明生活才是创作的根本源泉,宫体文学之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特定的生活。进而我们会问:所谓“特定的生活”又是如何产生的?在我们看来,就在于特定的人文、历史和思想条件。宫体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应联系思想、文化、历史进行多角度解释,而不能归因于某一点,详参拙著《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中关于宫体诗的论述[3](PP.187-193)。这是梁末创作的转变留给我们的基本思考。
    应该说,梁末文学创作转向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甚至可以推理,如果这些作家有着充裕的时间,很有可能会诞生一批高品位的优秀之作,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能走出侯景之乱。但无论如何,应该对梁末文学创作的转变给以肯定。张溥云:“夫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穷形尽态,模范是出。”[12](P365)其实,徐、庾文章与唐人最近的是他们的后期诗文,而其后期诗文的开端正在侯景之乱以后。所以,梁末文学的转变有着较深远的文学史意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梁末文学创作的转变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发生的,而不是作家的主动选择、积极思变;萧纲等人主动选择的宫体文学是一条不归之路,而被动走上的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文学大道。
    (二)梁末文学创作转变与文化转型
    梁代后期形成了香艳、软媚的文化品位,当时文化虽然号称全盛,但骨子里却缺少积极、刚健的发展动力;这样的文化方向,如果没有变革,那必然是死路一条。因此,梁末已经处于南方文化发生变革的边缘。侯景之乱摧毁了原来文化的发展基础,也必然带来文化的转型。遗憾的是,限于文献,我们只能通过文学创作的转变来推理梁末文化的转型。
    梁末文学创作的反思特征,可以证明梁末文化的转型。比如庾肩吾在《乱后行径吴邮亭诗》中坚信能平定侯景之乱,萧纲在《悔赋》中追悔梁末政治决策的重大失误,沈炯在《归魂赋》中将个人命运置于家国命运的背景上,痛陈心路,反思生平,都体现出鲜明的反思特征。更有甚者,前引许多书信、军国文献等,严肃思考时代政局,积极探寻拯救国家的方略,这比起宫体文学的思理苍白来是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侯景之乱以前没有人反思,比如乱前的贺琛、萧介、傅歧,分别对梁朝的积弊和侯景南投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但相比之下,梁末的反思却形成一股思潮;尽管这些反思来得有点仓促、被动,可毕竟进步了许多,可看成是梁末文化转型的表征。
    我们还可以从梁亡后的一些信息来推理梁末文化的转型。梁朝的灭亡成了遗民心里的沉重痛楚,即使他们再次出仕,对于梁朝仍难释怀。如庾信、颜之推,虽身仕北朝,却魂牵故国,其《哀江南赋》和《观我生赋》在叙及梁亡时,沉痛、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萧纲之子萧大圜,身仕北周,却抄写萧衍、萧纲文集,编纂《梁旧事》30卷,显然是对梁朝覆亡的反思。另据《隋书·经籍志》载,作于侯景乱后或梁亡后,反思、记载梁朝故事的著作尚有何之元《梁典》30卷,阴僧仁《梁撮要》30卷,萧韶《梁太清纪》10卷,姚勖《梁后略》10卷,萧世怡《淮海乱离志》4卷,《梁太清录》8卷(作者不详),刘仲威《梁承圣中兴略》10卷,《梁末代纪》1卷(作者不详),谢吴《梁皇帝实录》5卷,《天正旧事》3卷(作者不详),《皇储故事》2卷(作者不详)。此外,《北史·裴政传》载裴政有《承圣实录》10卷(《隋书》本传载为《承圣降录》10卷)。尽管这些著作已亡佚,但从题目可知,其中至少有九部是关于侯景之乱后的梁朝历史的。这批著作既是遗民情结的体现,也是侯景之乱后梁代文化反思特征的延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乱之后必有反思,是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遗憾的是,梁末文化的转型是短暂的。陈朝建立后,延续了宫体创作和佞佛风习,回到侯景之乱前的文化发展方向上来。但这并不能抹杀梁末文化转型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梁末文化的转型是唐代文化到来前的曙光。这也正印证了金克木先生的话:这“标志着一个长期文化时代的开端而不是结束。看来,可以承认梁代及其前后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关键时刻之一”[13](P26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