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前后的梁代文学创作(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newdu 参加讨论

    二、乱离中文人创作的巨变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云:“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由此可知,从大同初年之后,梁代文学走上了宫体之路,萧纲、萧绎是倡导、组织者,徐陵、庾信为重要参与者;魏征还认为,这是梁亡的重要原因。宫体文学一直延续到太清二年侯景之乱的爆发。所以,侯景之乱前的梁代文学,并不是指整个梁代文学,而是指从大同初至太清二年之间的宫体文学。
    侯景之乱爆发后,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赵翼的诗句“江山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来描述,可谓恰如其分。但遗憾的是,由于战乱的严重破坏,保存下来的这样的诗文相对较少。留存诗歌较多的是萧绎、庾肩吾、阴铿、张正见、江总,留存赋较多的是萧纲、萧詧、沈炯,留存文较多的是萧纲、萧绎、徐陵、沈炯。可以肯定,这些作品远不是梁末文学的全部,文章也大部分是军国文献,但其中反映的动荡的时事、浮沉的人生、沉痛的感情,却足以反映出梁末文学创作的深刻巨变。兹分述如下:
    (一)内容上,从宫廷、台阁转向军国时事和愍乱伤怀,视野宏阔,情感深沉
    宫体文学是“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5](卷五三《经籍志》,P1090),创作视野局促于花心月影和绣闺深宫,内容狭窄、单薄,风格清浅、绮靡;战乱发生后,作家心中蓄满忧患,他们的视野彻底转向了江山社稷和军国时事,一扫宫体风貌,作品视野宏阔,情感深沉,可以说,他们曾经热衷的“新变”和“吟咏情性”的文学理论,在这时的诗文中才得到了真正的实践。
    萧纲、萧绎、庾肩吾、徐陵均有较多作品作于这一时期。如萧纲在被囚禁时作的《被幽述志诗》,用“恍惚烟霞散,飕飏松柏阴”比喻梁朝承平时代的消散和自己的被幽絷,用“野路黄尘深”象征国家战乱,用“苍天空照心”反衬自己不甘、无助、绝望的心态,这与其宫体诗《咏内人昼眠》、《娈童》等相差悬远,所以王夫之给予了“沉郁慷慨,动人千年之下”[6](P303)的评价。萧纲另有《围城赋》、《悔赋》两文,其中《围城赋》仅存十句,是萧纲在建康城被围时影射佞臣朱异专权误国之作。《悔赋》篇幅较长,铺叙了许多飞扬跋扈而旋起旋灭的权臣如赵高、项羽、刘英、宁喜、梁冀等,以及许多张狂失志之士如杨恽、灌婴等。我们以为,这是萧纲在影射侯景,并用历史上的事例告诫自己,跋扈权臣必将灭亡,国家中兴“不远而复”。所以,《悔赋》应当是在抒写萧纲对梁末政局的悔恨,对侯景残暴杀戮、专权跋扈的批判,同时也勉励自己战胜困难、坚信国家中兴[7]。如果本赋作于乱前,也许萧纲会写出几多儿女情长的悔恨,但是,因为作于乱后,所以才使本赋转向了军国时事,有了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人生寄托。
    萧绎、庾肩吾也有类似作品。萧绎《遗武陵王纪》作于侯景之乱平定之后,当时萧纪从西蜀发兵,进攻江陵,萧绎企图用兄弟之情来感化萧纪,诗中“回首望荆门,惊浪且雷奔”似是写景,其实是描述三峡地区军事激化的现实,“四鸟嗟长别,三声悲夜猿”则抒写骨肉相残的悲愤。历史上,萧绎以兄弟阋墙而骂名千古,但揆诸情理,无论他有多么狠毒,诗中的悲愤应当是其真情流露。庾肩吾有《乱后行径吴邮亭诗》,是他逃离建康城、行经吴地的诗作。在诗中,庾肩吾蔑称侯景为“獯戎”、“杂种”,坚信国家能够中兴,“休问鼎尚重,秉礼国犹存”,言下之意,正朔所在的梁朝不是轻易能灭亡的,并表明日后要“誓雪五陵冤”,即要平定战乱、洒扫梁朝祖陵。庾肩吾是萧纲器重的文人、宫体文学的健将,但却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诗风大变,发出了谴责侯景、誓雪国耻的呼声。事实也证明,庾肩吾在辗转吴地后奔赴江陵,参与到平定侯景之乱的斗争中,兑现了自己的呼声,死而后已。
    (二)风格上,从香艳绮靡转变为苍凉沉郁、雄健悲壮
    宫体作品无论诗、赋还是文,都“伤于轻艳”[8](卷四《简文帝本纪》,P109),以至于被魏征评为“淫放”、“轻险”,但这些语词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来评价梁末作家的乱后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或苍凉沉郁,或雄健悲壮,具有崇高品格。
    1.苍凉沉郁的风格。最能反映这种风格的是那些抒写乱离情怀、感慨人生命运的作品。留下这类作品较多的是庾肩吾、沈炯、阴铿、张正见等人。他们都有在侯景之乱中辗转流离的经历,所以作品沉郁苍凉,真实感人。如阴铿的名诗《晚出新亭》作于太清四年(549)[9](P173),其时作者刚逃出建康城,在秋暮时分登亭眺望,看见江水浩荡、暮云低垂,听到山后的声声戍鼓,遂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用黯淡的意象营造出了苍凉沉郁的氛围,形象地烘托出了逃难者迷茫、惶恐的心态,是宫体文学时代很难出现的风格。相类的作品还有萧绎的《幽逼诗》四首。这是萧绎的绝命诗,其中“西陵最可悲”一语隐含着对自己一生努力经营荆州、企图中兴梁室而成空的悲叹,“终非封禅时”则暗含着对自己平定侯景之功的缅怀。这比阴铿诗更为沉郁、悲凉,应该是梁末作家最凄苦的心声,当然也可看成是梁末最沉郁的作品之一。
    此时滞留北朝的徐陵,文章风格也沉郁悲凉。为了求得北齐仆射杨愔等的同情、通融,以赢得返回梁朝的机会,徐陵创作了《与齐仆射杨遵彦书》和《在北齐与宗室书》两文。其中《与齐仆射杨遵彦书》成了六朝骈文的代表作品,是“亘古常新、传诵人口的名篇”[10],文中的“向汉之悲”、“思乡之梦”最为感人,在华美的语言、顿挫的音节中凝练着苍凉沉郁的悲情,可与庾信的“暮年诗赋”并驾齐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