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言行并重与王国维意境论之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文杂志》2013年6期 蓝国桥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传统文化中,言与行并重,有两种舒展的路径:其一,强调言说的智慧性,言的落脚点在行;其二,突显内在的道德性,追求言行不乖。王国维的意境论,向前者倾斜,它着眼于论说的智慧性意蕴挖掘。意境的功能有二:其一,是宣泄内心的苦痛,其二,则是民族文化出路的担当。在王国维身上,“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是统一的。对中国当代文论,过于强调知识生产趋势,以及目前文化语境中,言与行经常背离的现状,王国维的意境论,均有深远的警示意义。
    【关 键 词】言行并重/意境/王国维/康德
    【作者简介】蓝国桥,复旦大学中文系,湛江师范学院。
     
    整体上看,王国维的意境理论,缠绕在三重关系当中。一是意境与文学的关联。王国维说,能创造出意境,文学的品位就高。在他眼中,有意境的文学,总显得无比真切,意味深长,它是“真—深”的两重性存在;二是意境与理论的关系。王国维的意境立论,融摄了中西观念。而为王氏吸纳的中西观念,都消融在文学中。这样,理论与文学实践所构成的是内合的联系;三是意境与行动的联系。无论是文学实践,还是中西理论融摄,意境的落脚地,都是悲痛人生的慰藉,社会文化危机的救治。指向行动,是意境论的庄严使命。因而,笔者行文的聚焦点,是爬梳意境论的言行并重意蕴,并突显它的价值。
    一、言行并重:舒展路径与王国维的追求
    言即言语、说话。言、说的内容,要而言之有三。一是有声之言,它变动万千、转瞬即逝,呈现出流动性、时间性。二是无声之语,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显得丰富、神秘,它处于静默之中。介于有声、无声之间的,是视觉性的书写言语,它可出声,也可无声,因而带有中介性。本文所说之言,多指书写言语。行乃行动、行为。它是具体的活动、现实的实践。大致上,言重声、听觉,行偏事、视觉。言行并重,乃要求言说的状貌、内容,与行为靠近、吻合。
    整体来看,在传统文化中,言与行的并重,有两种舒展的路径。其一,言出必行,言行不乖,言指向行,因而,言行之间也就不会再有鸿沟。一般说来,只说不行,就会流于夸夸其谈,容易蜕变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或者是说一套,做是另一套,也会给人带来背信弃义的嫌疑,两者都令人嗤鼻。孔子说,他开始对人,听其言,就能信其行,言与行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但是,后来他对人,却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言与行之间的距离,无形中被拉大了。孔子态度的转变,是因弟子宰我而起。宰我志大行疏,言行不符,遭来孔子严厉的批评。原典儒学,对言与行关系的内在性,是格外垂青的,因为,当中绽放出了德性的光芒。其二,言说自身,源自切真的实践,言说的智慧性色彩浓厚,此时,言与行的距离就不会太远。中国的传统文化,关于“无”的智慧性言说,对人现实行为的规训作用,就很重大。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绝仁弃义、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均为道家的主张。它们真实的意思,绝不是要把圣、智、仁、义、学、礼、丧统统去掉,而是要求人在现实行动中,要把圣、智、仁、义、学、礼、丧的外形、样子清除。因为,把这些东西的样子、外形清除掉之后,人才觉得舒服,人的现实行走,方可顺畅无阻。孔子为学行教之目的,也绝不是为了成圣人,孔子在现实中,从未显摆圣人架势,结果他反而成为了圣人。在领会了孔子的精神后,孟子指出,欲成圣人,需把“充实而光辉”之大相化掉。儒家同样重“无”。可见,在“无”的言说上,道、儒两家,都带有突出的智慧性特征,彼此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也是相贯通的。不难看出,言说的德性与智慧性品格,都标明言与行距离的亲近性。
    人是文化的产物,王国维也不例外。濡染于传统文化,王国维受其熏陶,是异常深刻的。受文化传统影响,王国维以言与行的并重,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并竭力奉行的原则。王国维说过,进入黄昏不宜为学。①王国维如此说,他确实也这么做了。他步入人生的黄昏后,就在颐和园蹈水自杀,就此终止了学术活动。关于他的自杀,据他的交代,乃“义无再辱”所致。据姜亮夫回忆,王国维自杀前曾对他说,他受不得一点侮辱,这也佐证了王国维的交代。②人与其苟且活着,还不如一死了之来得痛快。可见,王国维所说的,乃掷地有声,能震动乾坤,并非虚言也!言与行的并重,也成为他为学取舍的标准。在情感上,王国维甚好叔本华,受叔本华的影响很深。但是,他在理智上,有过告别叔本华的举动。告别的理由,除了叔氏学说上的漏洞外,还有叔氏的言与行不相符合。叔氏言与行的背离,表现有二:其一是他在学说上,拒绝意志倡导出世,但在生活中,却处处权衡利弊追求享乐;其二是叔氏的学说,高唱悲悯之德,但他在现实中,攻击敌手不遗余力,对亲人冷酷疏远,毫无同情之心。在告别叔本华之后,王国维走向了康德。他走近康德的理由,恰是康德言行并重。③当然,叔本华对王国维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管怎样,王国维处事为学,奉行言与行并重的原则,乃是确确凿凿的事实,当中,无不显露德性光芒。
    标举意境,是王国维在文学理论上的重大举措。他说过,在文学上言兴趣、言神韵、言格律等,不如言意境,意境为本,兴趣、神韵、格律等为末,在他眼中,文学意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王国维的文学意境论,处于中西、古今文化纵横交错、融合的关节点上,因此它使得各种价值立场的坚守者,都感觉亲切,有关意境言说的空间,也因之变得广阔。然而,因价值立场的差异,使得意境理论的言说,变得众说纷纭,矛盾对抗的声音,亦此起彼伏,场面显得有些混乱,令人尴尬。纷争四起,王国维必遭漫画式的处理。因而,“回到王国维”,是很有必要的。“回到王国维”,我们发现,他的文学意境论,也在努力追求言与行的一致。言与行并重的表现,是王国维使文学意境,承担个体解脱与文化救治的双重功能。即是说,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既可为己,也能为人。潜藏其间的智慧性意蕴,尚需得到进一步挖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