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楚辞学案判评的关键和枢纽(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 李炳海 参加讨论

    对《九歌》学案的判评,通过采用量化统计的方式,把视野拓展到作品的结构层面。而传统的楚辞学,则往往是偏重意义的阐释,忽视形式结构方面的探讨。因此,如果能够不局限于语义结构,采用形式结构分析的方法,同样能够起到拓展视野的作用。
    《九章·抽思》的后半部分有少歌,有倡、乱。对于其中的少歌王逸注:“小吟讴谣,以乐志也。”洪兴祖所作的解说更为具体:
    《荀子》曰:“其小歌也。”注云:“此下一章,即其反辞,总论前意,反复说之也。”此章有少歌,有倡,有乱。少歌之不足,则又发其意而为倡。独倡而无和也,则总理一赋之终,以为乱辞云尔。[14](P139)
    王逸、洪兴祖均是从语义结构的角度对少歌加以解说,洪氏所引的《荀子》原文及杨倞注见于《赋篇》,所引注文略有差异。后代楚辞学者基本是沿袭王逸、洪兴祖的说法,从语义结构的角度解说所谓的少歌。如果转换角度,从形式结构方面切入,那么,所谓的少歌就会得到更准确的定性。《抽思》全文分两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又由两部分构成。少歌前面是全文的主干,篇幅很长,它与少歌结构构成第一个板块,后面的倡和乱构成第二个板块。少歌前面的篇幅是全文的主干,而少歌则是对前面主干的呼应,二者有主次之分。所谓的少歌,相当于音乐术语所说的副歌。至于第二个板块的倡和乱,倡指首倡、引领,乱则是终结、回应。两个板块的各自组成部分,是彼此呼应的结构形态。
    释少歌为副歌,从语义方面也能找到根据。先秦的官制体系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既然如此,把少歌释为副歌亦是顺理成章之事。明乎此,则《九歌》的《大司命》、《少司命》名称的由来,也就不难理解了。王逸引《星传》等天文学的材料,以天宫有两颗司命星辰进行解说,后人亦多承袭,陈第写道:
    《周礼·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疏引《星传》云三台:上台,司命。又:“文昌宫第四亦曰司命。”故有两司命。[15](P206)
    陈第是把王逸的注加以简化,明确指出两司命之称是由星象而来。至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又对两司命作出如下解释:
    大司命统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有死,以其所司者婴稚,故曰少。[16](P36)
    王氏此论,当代楚辞学者多从之。大司命统管人的生死,这从诗中“何寿夭兮在予”可以得到印证。至于说少司命主管人的生育,在诗中却找不到证据。中国古代秉持的官本位理念,既然官职的正副分别以太和少称之,因此,想象中的司命神也有正、副之分,各以太和少称之。至于《荀子·赋篇·佹诗》的小歌,指的也是副歌。小歌前面是《佹诗》的主干部分,小歌对主干起辅助作用,相当于乐曲的副歌。先秦的官制,也以大和小表示正副。《周礼》所列官职,有大宰、小宰;有大司徒、小司徒;有大宗伯、小宗伯;有大胥、小胥;大师、小师;大史、小史。如此等等,数量众多。正职和副职,分别在称呼上冠以大和小。由对《抽思》形式结构的分析,把其中的少歌与先秦的官制相沟通,使得研究领域由文学拓展到行政领域,并且一并解决了《荀子·赋篇·佹诗》中的小歌学案。
    研究方法的更换对学术视野的拓展,不仅体现在广度上,还体现在加大深度上。比如,对于《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三次求女情节,通常都是从总体上加以审视,探讨求女的意蕴,追问是求圣君还是求贤臣。而用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解读,则显得相对薄弱。如果把纵横对比的方法加以运用,会明显地加大研究的深度。抒情主人公所求的女包括宓妃、有娀氏女、有虞之二姚,她们分别位于西方、北方和东方。可是,《离骚》没有设置到南方求女的情节。为什么会如此呢?答案很容易得出,楚国位于南方,因为那里无女可求,所以,才转向别处求女。言外之意,楚国无圣君可求。这是通过求女对象设置的有与无的对比,揭示出的深层意蕴。《离骚》对所求的三位女性,唯独把宓妃写成负面的角色,而其他两位女性则是抒情主人公的思慕对象,是正面形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要从当时的政治地图中去思索。宓妃是西方之女,当时的几个诸侯大国,秦国位于西方,宓妃的游乐自恣,傲慢无礼,折射的是屈原对秦国的厌恶之情。如果不进行上述两个系列的横向对比,求女情节的深层意蕴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掘。
    研究方法的更换会带来学术视野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从这种意义上看,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拓展学术视野的推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