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作为文学现象的当代长篇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 杨扬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长篇小说创作在当下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不仅写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作品结构越来越趋于大型化,产量越来越高。这种现象体现了网络时代文学写作的一种趋势,仅仅在评价上,肯定或否定这种文学现象是不够的。作家创作理念的变化,作家群体的差别以及网络技术的刺激,成为当前影响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因素,也使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原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问题,而是与社会、时代急剧扩张的生产规模同步发展的文学时代问题。
    关 键 词:文学现象/当代长篇小说/网络时代
    基金项目: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1AZD061)。
    作者简介:杨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思想研究所研究员
     
    在人们的记忆中,以往的作家大多是经历了短篇小说的千锤百炼之后,才缓缓走向长篇小说的殿堂,就像手艺人必须将一门手艺精通,然后,放手大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写作者以蛙跳的方式,越过短篇写作的泥潭沼泽,直接进入长篇小说创作的开阔地带。如果我们问那些30、40、50,甚至是60年代出生的作者,你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样的?估计回答是惊人地相似,从短篇小说开始。但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情况有点改变。他们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很可能还是短篇,但紧接着长篇呼啸而来。滔滔江河,水涨船高,今天的写作者没有不写长篇的,他们从文坛一露面,就以长篇登场。这些写作者的理念之一,是短篇与长篇从写作技巧讲,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一个写长篇小说的人,没有必要练完短篇后,再来练长篇。就像长跑运动员,没有必要练完了短跑之后,再来练长跑一样。由此开端,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产状态。老老少少,一窝蜂地挤进了长篇小说的窄门。长篇小说的年产量,从最初的400部、800部,增至1,000部、2,000部,直至最近这些年的4,000部。[1]也因此,中国长篇小说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它已经不再是原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问题,而是与社会、时代急剧扩张的生产规模同步发展的文学时代问题。换句话说,今天长篇小说面对的问题,超出了原有的文学批评思考范围,不再仅仅是故事、细节、人物、叙事等层面的审美问题,而是一个特殊时代、特殊文化氛围所产生的时代问题。
    在以往的文学理念中,上百万字的小说肯定属于文学恐龙,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令很多写作者望而生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悲惨世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普鲁斯特的《追忆逝去的时光》、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航母级巨型作品。但今天,百万字的小说在中国已不是一个令人咋舌、遥不可及的巨无霸概念。1998年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出版,200多万字的篇幅,首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新纪录。当时人们讨论的话题,已不再是作品写得好不好,而是如此巨型体量的文学作品,怎么读。这是小说理论无意间转向的一个信号。就在大家喋喋不休议论刘震云的小说是不是有必要写得如此冗长时,张炜的《你在高原》(2010年)、孙皓辉的《大秦帝国》(2008年),分别以10卷400多万字和11卷500多万字的篇幅,刷新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又一纪录。人们惊叹于小说家如此会写,一个时代、一个人物、一段历史,竟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用如此庞大的篇幅,打造完成。读者被这些作品的庞大体量所震撼,忘记了对作品本身的品读。他们以无法置信的眼光,打量眼前出现的庞然大物,就像一个初入雪山的登山者,头一次遇见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的雪山冰川,感觉茫茫然不知所措。而不少评论家,同样也是带着迷茫的眼神,眺望着眼前这一拔地而起的巨型建筑。他们问自己,也问作者:长篇小说有必要写得那么长吗?当然,作家自己从不回答这一问题。在他们看来,问题已经有答案了。他们之所以辛辛苦苦炮制出如此篇幅的巨著,不仅显示了他们饱满的艺术才情和过人的体力,而且,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波谲云诡、精彩故事,完全有必要用如此篇幅的文字来书写。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授予张炜的《你在高原》,好像在表达一些评论家对长篇巨著的敬意。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停止。如果说,在一个纸质媒体时代,数百万字的小说堪称巨作,那么,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那些流行于网络世界的网络小说,单从篇幅上看,百万字已经算不得什么。一个普通的网络写手,轻易就可突破百万字的写作纪录。至于千万字的作品,也不少见。这对于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的写作者,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天文数字,一个熟练的网络写手,用不了几年,就可顺利超越。文学评论家很少评价这些网络文学,或许是没有时间读完这些作品。但问题是当一些网络写手将触角伸进纸质媒体,并以纯文学的方式,在文学杂志、出版领域频频出击、全面开花,甚至进入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行列,逼着评论家做出自己的评判时,一些评论家手忙脚乱,简直不知所措。尤其当一些纯文学作家也步其后尘,以巨大的文学产能,源源不断地推出自己的长篇和超长篇小说时,评论家们似乎感觉到情况越来越不妙。只要有人问:你读过那些作品吗?评论家们便面面相觑,王顾左右而言他。一方面,小说是越写越长,越出越多;另一方面,评论家感到越来越为难,不知如何评说。尽管很多长篇小说的封面和封底,填满了评论家的溢美之词,但谁都知道,这些廉价的赞美,只是评论家送给出版社的顺水人情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