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改定版《心灵史》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5年第201 杨晓帆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杨晓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1991年《心灵史》出版,如张承志今日所说“它经受了褒贬毁誉的各种项级的遭遇”①。哲合忍耶令人敬畏的“束海达依主义”,苏菲主义与张承志式抒情文体的密合,荒芜英雄走进大西北的孤独身影——无论是跟进阅读,还是就此分道扬镳,在《心灵史》之后,人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完成了的、无须再用作品更新的“张承志”形象。就此而言,2012年《心灵史》改定版仿佛“复活”了时光。
    改定版以定价1500元订购的方式,收益10万美元,依照“手递手”的原则全数捐予在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张承志作了五次题为《越过死海》的演讲,在回国后的公开汇报中更直接以《从清华园到巴勒斯坦》为题,将此次改定与举意视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红卫兵运动”的一次回响。改定版开宗明义,在初版本前言关于追求人道主义与心灵自由的信仰故事之上,明确了它的历史起源:“我是伟大的六十年代的一个儿子,背负着它的感动与沉重,脚上心中刺满了荆棘。那个时代的败北,那个时代的意义,使我和远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同志一样,要竭尽一生求索,找到一条——自我批判和正义继承的道路。”②这样的表白无疑是危险的,可能更加固化当年批评者们所谓“原红旨主义”的谩骂,然而时隔二十多年后又一次“为人民”的供述,也提醒我们注意《心灵史》的变与不变。
    如果存在一个超稳定结构般所谓张承志的“红卫兵情结”,那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历史坐标,为何要迟滞到改定版中,才明确成为重述哲合忍耶教派史的依据?回到《心灵史》最初的创作年代,1984年初入西海固,1989年9月开始写作,1990年写成交付花城出版社,1991年正式出版,如果说《心灵史》脱胎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历史转折,那么对于张承志来说,它所终结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什么,这次总结又为回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实提供了什么?从1966年创造“红卫兵”的名字,到1978年创作蒙文诗处女作以笔名“人民之子”携“六八年”理想进入新时期,再到2012年《心灵史》改定版自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儿子”,这三个自我命名之间是否可以完全画等号?如何理解八九十年代对于张承志的意义,以及《心灵史》在他不同时期思想转换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
    在改定版清晰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由初版本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址,提示我们注意“重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曲折。或许在后视者的判断中,这是一次不存在“重返”的前定,但早在1982年第一本小说集《老桥》的后记中,张承志就已经预言了这条“重返”或者说“重建”道路必须穿越的年代层叠:“但我毕竟生活在八十年代,并可能活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即便是对老桥时代的描写,我也开始有了复杂些的感受和冷静些的眼光,它们在倔强地迫使我改变和寻找。”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革命理想若要被顺利嫁接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就必须面对它如何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换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