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钞本时代的经典研读与存在的问题(笔谈)(1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 刘跃进等 参加讨论

    早在胡适等人之前,宋明学者对“诗文评”的认识与研究,其实就有对建立“中国文学”现代学科概念的探索意义。明清与民国时期,甚至追溯到宋明人的“诗文评”,学者们在以“诗文评”和“作文法”打通经、史、子、集的研究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尝试,尤其是在将经、史、子部典籍向“集”部研究转变方面,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如陈衍的《史汉文学研究法》、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以及明清人对《左传》、《论语》的评点,实际上涉及他们对经、史、子、集四部向“文学”转化的思考。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也是意图从中国传统四部典籍中找到既符合中国传统,又有现代性的“文学因素”,沿袭的实际上是《文心雕龙》的“文章学”思想;但晚清民国从文学角度研读四部典籍的尝试,却有将“文章学”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转化的探索意义。这种从中国四部典籍提炼“诗文”、“文学”思想体系的尝试,是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探索,是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在“文学”一脉中的延续。五四以后,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引入,中断了这种传统“文章学”与西方“文学”相结合的探索,也打断了中国本土“文学”研究传统的继续寻找与建设。我们要想建设具有中国传统与中国特色的、本土的“文学”,必须在当前的“文学”观念中接续这种“文章学”传统。
    中国的文学文本,有其特殊的产生过程。中国古代典籍出现的四部分类法,决定了“集”部与其他三部在文献载录、传播方面必然具有很大差异,相应带来的是阅读者对文本阐释与解读方式的差异。这提醒我们:在使用不同部类中的相同文献的时候,应该有清晰的文本意识,既要注意搜集、分析、利用经学、史学与子学文本的材料以解决文学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同一个材料在不同文本中的倾向性与特殊性,尤其注意文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三个差异性:文本性质与文献来源的差异性、文本生成与衍化的差异性、文献截取方式与解读的差异性。将一切材料“一网打尽”、“竭泽而渔”而忽视不同文本特殊性的做法,很容易产生材料误读,导致研究结论与原始文献的巨大偏差。
    中国古代文本存在的经传体式以及后来的注疏、义疏等体式,反映在集部,就出现了正文、注文不同的文本层次。复杂的、多层次的注文文本,在提高正文文本经典性的同时,还部分程度上割裂了正文文本的完整性。具体说来,古代文学文本具有的“碎片化”与多系统性特征,给阅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文本层次与审美体验。就此而言,古代文学研究就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梳理古代文学文本的多系统化过程,揭示古代文学文本的不同系统与世界,总结文本层次与多系统性的文学经验,可以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成果。
    文本的多系统研究,集中在文本的符号学方面。文本共性,将文本区分为“总体文本”和“具体文本”,而“总体文本”是“现有文本”,可以为“具体文本”提供现实的、熟记的“活”材料。[5](P53)这为我们理解文本层次提供了借鉴。例如,文学文本的正文与注文,之所以被置于一处,就是“文本共性”的作用使然;而正文文本作为一个“具体文本”,可以从“现实的文本”、“现有文本”即“总体文本”中选择使用材料。这种层次性、多系统性,造成了文本的复杂性,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审美享受与阅读体验。如果说正文反映的是作者时代的学术与文学思想,注文则反映了注释者对正文的思想认识、注释者所处时代的学术价值与文学风尚。这种文本复杂性,体现的是文学文本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决定文学发展大方向的,是经典文本、主流文本。我们要反思胡适等人提出的“文学的方法”,直面经典文本的学术价值,深入文本内部,解析文本形成与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在外围为经典文本、主流文本提供新史料。一句话,今天的先唐文学研究,“细读”、“解读”经典文本,要比胡适当年提出的“集收材料”、“推广材料”重要得多,而提高研究者“细读”、“解读”经典的能力,尤其重要。
     
    【作者简介】孙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出版过专著《孔丛子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埃利埃泽·梅勒坦斯基:《社会、文化与文学史实》,让·贝西埃审定,载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田庆生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雷吉纳·罗班:《文学概念的外延和动摇》,载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田庆生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约·舒尔特-萨斯:《文学评价》,载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田庆生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源澄:《〈论学〉发刊辞》,载王川:《李源澄儒学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汉斯-乔治·鲁普雷希特:《文学共性的臆测与推论》,载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田庆生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