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拯救“男人”的《喀拉布风暴》——兼论当代自然书写与英雄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5年第201 李丹梦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李丹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一、沙基上的“自然”
    《喀拉布风暴》延续了红柯自然救赎的书写路径,但并不属出挑之作。实际的情形是,它把红柯书写的困境与尴尬放大了。小说开头便设置了一个爆炸性细节:与孟凯成婚在即的新疆精河姑娘叶海亚,听到口里男子张子鱼吟唱民歌《燕子》,随即抛下婚约,与张结合并同赴沙漠度蜜月。这突发喷薄的“爱情”在作者看来是相当“自然”的,他说:“叶海亚和孟凯相恋七八年,日子久了,难免激情淡漠,而人的内心,又总会渴望一些激情和震撼。”①这种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参差”本系常事,若运用适度,实为构建风格与展示个性锋棱的极佳场所。但红柯并未给出多少理解的缓冲,穿插于叶海亚与张子鱼的结合情节之中与紧接其后的,是一连串密集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意象:
    苹果:收获季节,果子不一定落到园丁手里。“孟凯睡不着,耳边老响着姑娘、苹果、苹果、姑娘,这两者有啥必然联系吗?”;
    燕子:听了张子鱼唱的《燕子》,哈萨克人说:“女人快要离开他的生命了……我们精河的沙漠救了他,燕子飞过沙漠给他带来了歌声。”“有燕子就有女人,有女人就有家,就这么简单。”;
    广阔的沙漠戈壁瀚海;
    奔驰追恋的野骆驼、金骆驼;
    让人瞠目、状如男性生殖器的地精:雄性牲畜的生命之水射到白刺根上就会长出锁阳,射到梭梭红柳根上就会长出肉苁蓉,锁阳与肉苁蓉合起来就是地精。而金骆驼的生命水遇到胡杨种子则会生成神驼地精。“叶海亚与她的新婚丈夫在沙漠里就吃这玩意儿度蜜月,你说这蜜月能不蜜吗?”;②
    浸渍着孟凯大片精液的床单飞毯:其所到之处,鸟儿四散树叶乱抖牛马乱窜;
    北欧人斯文·赫定的爱情、探险;
    波斯民歌中马杰农与蕾莉的爱情传说……
    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一段文化记忆或故事,是头绪纷杂、陌生惊讶、费解传奇的结晶。它们彼此映照交叠,却很难形成连贯整合的意义序列。至于那种我们熟悉的基于线性时间展开、由事项因果推衍而来的故事整体,就更难指望了。质言之,这种叙述是去历史或超历史的。犹若凌空飞来的陨石,其纹理、力度与价值自成一路。给人的感觉是震惊有余,而能否接受则是另说了。某种程度上,《喀拉布风暴》的讲述风格可以跟小说里提到的放驼人的歌谣媲美:“分不清年代,分不清民族,分不清地域”③,混沌一片。这对阅读的耐心和毅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了解红柯的人,或许可从作者此前大量的关于新疆的异域书写中得到切入文本的指示与路径——除了上列意象,小说开始部分反复咏唱的“中亚腹地”包括各种音译地名(如阿拉套山、巴尔哈什湖等),亦是作者对其新疆乌托邦的寄寓礼赞与添砖加瓦的文学构建④——而初读者却没有这种“前理解”的预设与铺垫,面对上述充满异域风情、洋溢着强烈雄性气息与生殖崇拜的意象以及天马行空的情节、典故,着实发懵。就红柯来讲,这种叙述自是称性而谈、正直之说,但对一般读者,恐怕只能慨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
    在红柯的话语方式与现代社会(包括当下及历史)之间,缺少必要、适宜的过渡与有力的说服,这也是红柯为代表的自然或生态书写的最大问题。人类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其间的心理机制如何?这种带有复古和原始意味的举动又是怎样落实的?就靠吃地精吗?而叶海亚经历了两个月的沙漠“土居”,居然肌肤胜雪,貌美如初,这岂非天方夜谭!在《喀拉布风暴》中,回归自然的道路是一蹴而就、如沐春风的,一曲《燕子》就能让女人义无反顾投奔蛮荒,还有什么办不到?对回归自然过程中残酷性的回避及美化,使小说丧失了严肃的历史感。这一面自可视为主观浪漫书写的印迹,另一面也暴露了现代物质功利思维的强大——它不仅在读者一边,作者一边亦如此:事实上他可能根本找不到一个妥帖真实的细节、一个切实的“利益”,让人返归自然。回避其间的残酷性,即意味着对如下大众看法的妥协与默认:返回自然(小说里是投身沙漠瀚海)纯属脑子进水的荒唐行为;在现实生活层面,它绝计不通。与其在此费力劳神、循循善诱,还不如顾自浪漫地写去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