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邵燕君 参加讨论

    其次,类型小说的程式化不排斥独创性。
    类型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套路,所谓“程式化”就是为了保障其最优化地实现娱乐化功能的快感机制。这其实是该类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最有效的满足读者快感的成规惯例。按照这些套路,一个平庸的写手也能生产“大路货”,而再具个性的作者也不能随意打破这些套路,否则就违背了与读者的契约。程式化是保证类型小说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得以繁荣的技巧基础,但会不会限制一个作家的原创性?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仍然需要跳出印刷文明的限制,从网络时代人类重新部落化的角度思考人们“文学生活”方式的改变。
    印刷时代是一个孤独的时代,文学的功能在于使孤独的个人更好地与自己对话,如布罗姆所说:“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西方正典》,第21页)所以,他会把作家的原创性指向“陌生化”,一种人类前所未有的、天才的、个人的神秘创造。虽然他认为经典作家都处于深深的“影响的焦虑”中,但其竞争的对象却只是同一系列的经典作家——那条神秘的“经典之河”必然穿过的人。如他关注莎士比亚与乔叟、但丁之间的竞争,而对与他同期的戏剧家们不屑一顾。事实上,莎士比亚更是在与他同辈戏剧家的竞争中成为经典大师的,他在文学史上表现出的“陌生性”很可能是同期作家的时代共性。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纯粹的“陌生性”难以存在,所谓作家的“原创性”,不如称为“独创性”。网络时代的读者不再追求“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是迷恋于在一个“情感共同体”内的集体沉醉,他们迷恋的“大神”既要“独具魅力”,又要负载一个群体的欲望投射,太多的“陌生感”是不能被接纳的。
    对于类型作家而言,“影响的焦虑”更直接表现为生存危机,既有同行紧逼,又有前辈压顶。粉丝们可不是好伺候的,资深粉丝都是专家级的,对各种桥段了如指掌,对前辈作品如数家珍,除非能在前辈搭起的“危楼”上再加一层,否则,谁会奉你为“神”?正如陈平原在谈到类型小说成规与创新性关系时所言,这些艺术成规“与其说是缩小了作者的独创性,不如说是帮助说明了独创性”(18)。一种有足够生命力的类型可以跨越时空在不同代作家手中花样翻新。那些堪称大师的类型小说作家不但能把该类型的各种功能发挥到登峰造极,往往还能融合其他类型的精华,甚至进行“反类型”的创新(如金庸大师的最后两部作品《天龙八部》和《鹿鼎记》,前者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后者则是有意的“反武侠”之作)。从一定意义上说,类型文学就是在类型化和反类型化的抗衡张力中发展的,所谓类型经典的“大师”就是“规定动作”跳到满分之后还能跳出自己风格作家。
    第三,类型小说的娱乐性不排斥严肃性。
    就像商业性是类型小说的“本分”一样,娱乐性是类型小说的“天职”。但是,娱乐性就一定是严肃性的天敌吗?难道娱乐性就只能满足人的本能欲望,不能托起价值关怀吗?如果是这样,“寓教于乐”又如何谈起?将文学的娱乐性完全等同于消遣性,从而与严肃性、思想性对立起来,这仍然是延续了“新文学”传统建立之初奠定的价值模式——五四先贤们当年迫于救亡图存的压力,从西方引进现实主义定为唯一正统,将消遣性的类型小说作为传统腐朽的“旧文类”压抑下去。“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大众化工作也是由革命大众文艺承担的,对代表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通俗文学进行严厉批判驱逐。如上文所述,在全球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中,承载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主流文学”必定是大众流行文学。对于文学研究者和管理者来说,面对拥有如此庞大读者群的网络类型小说,建设性的态度是如何引导其将快感机制与“主流价值观”对接,积极参与“主流文学”的建构,而不是继续怀傲慢与偏见将之定位在消遣性的“快乐文学”的位置上。
    网络类型小说无疑是快乐的,但在快感的高速路上,思想也同样可以飞奔。特别是一些幻想类小说(如科幻小说、奇幻/玄幻小说),尤其适合宏大命题的探讨。事实上,随着启蒙价值的解体,现实主义文学“赋予现实世界以意义与形状”的功能遇到严重障碍,早已开始变得“不再可能”,这正是现代主义小说兴起的一个重要内因(19)。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十几年来,最繁盛的类型文都是幻想类的(奇幻、玄幻、科幻)。那些“架空”的世界,既是欲望满足空间,也是现实折射空间、意义探讨空间。许多原本在现实主义文学中讨论的现实命题、人性命题,诸多现代主义文学勘察的人类悖论困境,都被放置在“第二世界”特定的“世界设定”和“世界观设定”下重新探讨。一些注重“情怀”的作家正在努力寻求在“第二世界”重新立法,将人们“爱与怕”引向对道德、信仰的思考,重建人们的道德底线和心理秩序。至少在笔者看来,这些年来中国类型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包括刘慈欣《三体》为代表的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先于网络文学的以期刊为中心发展起来)对严肃命题的思考,其尺度之大、深度之广、现实关怀之切,远非号称精英文学的传统写作可比。当然,这些既有极高娱乐性又有相当思想性的作品,目前在网络类型小说中还算少数,但能在“小白当道”的商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20),说明衷心拥戴它们的“高端粉丝”不在少数,其影响力也不在“小众”。一批超越“大神”级别的具有“大师品格”的作家开始出现,一个相对成熟的“高端粉丝”群逐渐形成——这意味着中国网络类型小说的经典时代开始到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