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用着喑哑的嗽声呼喊土地” 自中学时代迷恋上诗歌并且开始诗歌创作,一直到今天,向阳出版了十多本诗集,1999年“洪范版”的《向阳诗选:1974~1996》,是其以往各部诗集的精选,在这本诗集的“自序”《折若木以拂日》中,向阳曾经这样来表述自己编选这本诗集时的心情: “我坐下来,在三更已过的钟声里,回头整编二十二年诗的书写历程,碑记一样,我看到我的生命,在岁月沉埋的甬道中,由浪漫、华美、典丽,折若木以拂日,向着当代、台湾、土地,九死而不悔。但这也使我难免寂寞悲凉,在黑幕沉甸、人声沉淀的夜里,我的叩问,似乎很难期待回声。在非诗的年代中,我执意于萤火稀微,用着喑哑的嗽声呼喊土地,是否真能被听见呢”。 在上面的文字中,向阳的心情满是悲凉,但仍多壮怀,基本上体现了他一贯的诗歌精神。向阳诗歌的基本主题,即“在非诗的年代中”,执意于“用着喑哑的嗽声呼喊土地”,也在其中表述得非常明确。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在现在,向阳的诗歌都有着突出的土地意识,比如在《种子》中,他写“种子”“除非毅然离开靠托的美丽花冠/我只能俯闻到枝丫枯萎的声音/一切温香、蜂蝶和昔日,都要/随风飘散……”,以天地之空阔与广大,即使足可飘飞其间,“种子”所一心寻求的,仍然只是“适合自己,去扎根繁殖的土地”。实际上,我们都很清楚,我们的生命源于尘土,亦终于将归于尘土,这一点,诚如诗人的诗作《爱贞》所说的——“终有一天我们将再度/与泥土结合”“有一天我们和我们的/爱,都要归属于大地/那时草必腐灭,一切声音/缤纷的颜色也必然同时隐退”——只有这“尘土”,才应该是我们最根本的关切,也应是我们最基本的精神立场。所以在《立场》和《泥土与花》这两首诗中,向阳径直以诗的方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土地诗学”,特别是后者,其副题被向阳很明确地标示为“语言与诗的思考”。 说到“土地”,说到我们的诗人对于“土地”的感情或“土地诗学”,我们很容易会想起艾青,想起海子。但向阳诗中的“土地”,却并没有他们诗中的“土地”所具有的苍茫与辽阔,没有那种抽象的“大地意识”。对于向阳来说,“土地”具体而微,坚实沉厚,更是其自身以及其祖祖辈辈和广大台湾民众生长于斯的亲切与宿命的所在,所以在另一方面,向阳在以很多诗作书写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甚至是四时物候(特别是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集《四季》)的同时,还很关注彼岸土地上的民众生存与历史风云。 在诗集《土地的歌》中,《阿爹的饭包》和《阿妈的目屎》写的是父母,《搬布袋戏的姊夫》写的是亲戚,而《村长伯仔欲造桥》《议员仙仔无在厝》等诗作,却写的是乡村世相,中有深情,也有辛辣的讽刺与批判,显示出向阳“土地诗学”的人间情怀。作为这种情怀的独特体现,向阳的诗歌还瞩目于政治、瞩目于历史。《土地的歌》中关于乡村社会的作品其实已涉及政治内容,而他的长诗《雾社》则更是直接取材于台湾历史上泰雅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著名的“雾社起义”,非常强烈地体现了那种源自土地、捍卫土地和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情感。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社会的诸多世变包括彼岸的“解严”和随后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诗人置身其中的复杂感受,形成了向阳诗作中相当突出的“乱世之感”。2003年,向阳同时出版了以“乱”为主题的诗集《乱》和散文集《安住乱世》——“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年代?怎么样的一个年代?”(《咬舌诗》)——对于“乱世”的揭示与追问使向阳的写作体现出一种“乱音”的迷惑与沉痛,面对这地上的“乱世”,“用着喑哑的嗽声呼喊土地”,至此显得尤具悲情。 向阳的土地情怀和他的“土地诗学”,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精神层面,在具体的诗学策略和诗歌技艺上,他的“十行诗”和他的“台语诗”,也同样是其土地情怀和“土地诗学”的突出体现。在197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向阳转向本土,“呼喊”“自创”出一种“非西方”的诗歌形式(“十行诗”),同时又很自觉地实践“台语诗”写作,并将这种写作深深扎根于台湾的本土语言与中国传统(可参证其“台语诗”《阿妈的目屎》等的“附注”),不仅在当时以及现在的台湾影响深远,即使是在整个中国的新诗史上,意义也非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