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女知青爱情叙述的失效——从《分界线》到《北极光》看1980年代文学的起点性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上海文化》(沪)2014年第 刘芳坤 参加讨论

    “跨界”作家的历史清理
    1975年,初入文坛的女知青张抗抗被邀请到上海修改自己的长篇小说,她被告知一定要塑造出知青扎根农村的高大形象。按照当时标准生成的小说处理方式,在如今的作家眼中显然失去了光辉:“小说在本质上是不真实的。它仅仅凭着年轻人的一种善良的愿望,去呼吁人们分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实际上,就连作者本人也未能分清。”(22)我们再看,张抗抗在新时期是这样开始创作的:“从1976年,到1978年,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我不能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了。这三年中,社会生活开始变化,一下子涌出来那么多新问题,每一天都在刺激我的神经,所以我不愿意写作,我要好好地想想这些问题:到底人该怎样生活?这个社会制度出了什么毛病?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对不对?”(23)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一下子懵了,也许是一种最为贴切和真实的感受。张抗抗的写作面临“转型”的艰难,当年离开浙江农村,毅然要到北大荒当拖拉机手的热情,在此时也成为悖论的存在。离开家乡杭州的时候,满脑子灌满了“一个有出息的文学家,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到达北大荒后,知青的生活曾使她“陷入深深的失望和迷惘”。(24)年轻成名的张抗抗此时背负了巨大的压力:“我想,我一定要把问题想通了再写。我整天回忆自己走过的路。突然有一种觉醒,用了三天的时间写了《爱的权利》。”(25)正如小说的名字那样,一鼓作气地疾呼,再次造就了崭新“成名作”。最后,知青作家初涉新时期的文坛,将过去作为“虚假”的写作资源而抛弃,而蒙昧的爱情资源被当作“重放的鲜花”歌颂,这是广大知青的登场站位,“爱的权利”无疑具有象征意味。张抗抗的思想历程在知青一代作家中具有代表性。那么,《分界线》与《北极光》之间是否真实存在不可逾越的“断裂”呢?上文对《分界线》和《北极光》两篇小说的对读说明文本均是对知青“爱的权利”切实的书写,这点在张抗抗的人生经历中再次加以佐证。程光炜曾指出,“仅凭知青问题——人生问题这一在张抗抗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线索,并对之加以提炼,就可以用来观察很多同时期的同类作家的创作,发现有意思的问题”。(26)
    张抗抗在“跨界”的体验过程中也许并不是一位成功“转型”的作家。当具有私密性质的个人情感再度跃然纸上,没有人可以否认这的确是知青一代摆脱强大的下乡集体意识,而走向个性征程的现代性体验时代。于是,被过往的集体主义奉献青春所遮蔽的情爱,如一封封堆积抽屉“一角”的信件,被抛出个人的珍藏(王安忆《广阔天地的一角》、靳凡《公开的情书》)。一个个知青的爱情悲剧形象无不令人唏嘘:有被损害者的人性丧失和自我毁灭(竹林《生活的路》);自觉远离纯情而难以追回的忏悔(张承志《黑骏马》);直至于直击蒙蔽的性爱,而至“乱伦”的苦痛(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抗抗启用的《青春之歌》式成长模式继续知青的爱情抉择,似乎就比较平淡而落伍了。刘小枫的一段反思让我们可以思考这一代“跨界”作家的心境与情境:“更为悲惨的是,从这些无可挽回的荒坟中发出怯怯的呼唤,已不能激发人们停下来悲哀地沉思,历史竟然要求我们忘却。似乎,历史的要求无论多么蛮横无理,也是客观必然,是人就得屈从于它的绝对权威。”(27)那么“历史的权威”到底是如何建立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管中窥豹,从《分界线》到《北极光》的叙事隐秘也许昭示了一种历史的清理。1980年代文学的起源,并不如文学史教材描述的那样,可以简单归结为地下写作或者是白洋淀诗歌,对张抗抗这一代作家的“文学史”研究也许才刚刚起步。程光炜敏锐地发现:“1976年并不是‘新时期’文学真正的发源地,它思想和文学的温床大概可以界定在1970年前后。更确切地说,应该说是萌发于1960年代的青年政治运动,经历了1970年代的过渡期之后,才在1980年代结出了文学的果实。”(28)历史的变革总要通过个人而起到作用,作家作品是文学史的基本构成要素,以上对张抗抗的个案研究正印证了程光炜的发现。1970年代的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为此“跨界”作家的文学史“分界”和“起源”意义也就彰显了出来。
     
    注释:
    ①阎连科:《我的那年代》,收入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401页。
    ②(17)(20)张抗抗:《你是先锋吗:女性身体写作及其他——张抗抗访谈录》,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第57页;第100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张抗抗:《分界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扉页;第128页;第83页;第45页;第249页;第101页;第371页;第135页;第129页;第130页。
    (13)王安忆:《王安忆回忆知青岁月:青春的丰饶和贫瘠》,《东方早报》2014年3月24日。
    (14)张抗抗:《北极光》,《收获》1982年第3期。
    (15)王东、刘芳坤:《悬浮的历史与重塑的女性——重读〈北极光〉中的女性历史叙事》,《作家》2011年第9期。
    (16)(22)(24)张抗抗:《谁敢问问自己:我的人生笔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86页;第186页;第168页。
    (18)(19)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第319页;第320页。
    (21)[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王宏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23)(25)张抗抗、梁丽芳:《紧扣时代的脉搏》,《你是先锋吗:女性身体写作及其他——张抗抗访谈录》,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68页。
    (26)(28)程光炜:《“八十年代”文学的边界问题》,《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
    (27)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