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吴见思之以文论诗——以《杜诗论文》为中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张富春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张富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编 者 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除了要描绘出其相异的诗学形态之外,还需要在历史之中厘清诗学嬗变的来龙去脉,并进而对此做出合理的历史阐释。明末清初,诗学嬗变,并对清代诗学产生重要影响,这里面既有诗学自身演变的逻辑因子,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紧密相关。因此,厘清传统诗学在这一时期演进的历史轨迹,辨析各种影响因素与诗学所发生的力学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刊在此编发关于清代中前期诗学思想研究的三篇文章,或者从宏观视野出发,探寻明末清初儒学的转向轨迹,指出它与同一时期诗学变革的关联;或者从微观角度入手,选择一位诗评家,探讨分析其评论传统诗学的方法及特点,以由此观察诗学思想变革的概貌;或者从文学接受角索着眼,挑选一位诗人,考查其对传统诗学的认识以及接受状况,指出诗歌写作与创作心理的相连之处。三篇文章的视点并不相同,论述对象也皎然相异,但却都是在清代中前期诗学思想的范畴下,为探求其历史变革所提供的思考。为此,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吴见思,字齐贤,江苏武进人,清初著名评点家。其《杜诗论文》收入《四库全书》存目,康熙时即有常州岱渊堂刻本和宝翰楼、天德堂重梓本,“一时风行若是”[1]。因文献不足征,我们对吴见思知之甚少,故本文拟由家世入手探究其诗学思想。
    一、吴见思之家世
    龚鼎孳《杜诗论文·序》云:“昔少陵气节,因抗疏论房琯不宜罢而贬;齐贤大父复庵先生,因抗疏论江陵夺情受杖阙下。”[2]3复庵为见思祖父吴中行号。吴氏为常州右族,系出宋宣抚使武安公吴玠。中行祖吴礼,父吴性。吴礼,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进士,官南京户部山西司主事3]406-407。据徐阶《世经堂集》卷一八《明故尚宝司丞寓庵吴公墓志铭》,吴性字定甫,号寓庵,生于弘治己未十二月十七日(1500年1月27日),嘉靖乙未(1535)进士,授河南南阳府教授,迁南京户部主事,累官尚宝司丞。性子四人:长子可行,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进士,翰林院检讨;次子中行;三子尚行,邑庠生;四子同行,业举子[4]。
    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生于河南南阳。隆庆辛未(1571)登进士第,选庶吉士,癸酉(1573)授编修。万历五年(1577),座主大学士张居正遭父丧,举朝乞留,即龚鼎孳所云江陵夺情。中行首疏极谏,遭廷杖,几毙。居正败,廷臣交荐,复召故官。终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又被劾,归卒。著有《赐余堂集》十四卷,《四库全书》列入存目。
    屠隆纬《赐余堂集·序》云“先生生丈夫子八”。古时子女通称子,男称丈夫子,女称女子子。中行有子男八人。《赐余堂集》由中行诸子、孙刊刻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各卷末附校刊者名,卷一“男亮校刊”,卷二“男奕校刊”,卷三“男玄校刊”,卷四“男京校刊”,卷五“男兖校刊”,卷六“男亶校刊”,卷七“男褒校刊”,卷八末页缺不明校刊人,卷九至十四为中行诸孙校刊。卷一四《哭冢儿文》云:“嗟乎痛哉!予冢儿雍以万历十九年二月十八日(1591年3月13日)遘□□血,奄然逝也。”[5]6冢儿即冢子,意长子。吴雍为中行长子,卒于万历十九年,故参与校刊者惟亮、奕、玄、京、兖、亶、褒七子。是篇前有《祭家庙文》云:“第十名宗因,可行子也。第三名亮,第五十五名玄,中行子。第八十二名宗奎,尚行子也。”[5]244中行所云即万历十九年其子侄四人一同中举之事。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卷十八《选举志二·乡科》云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中行子吴兖(字鲁于,榜名宗兖)、吴奕及侄吴宗达(同行子)三人又同中举;三十一年癸卯科中行子吴襄中举,榜名宗亶,沧州知州[6]。吴襄即见思父。
    乾隆《武进县志》卷九《宦绩》云:“吴襄,字服於,万历癸卯(1603)举人。初任南平令,剔奸除弊,胥吏莫不畏法。迁沧州知州……襄不为屈,竟解组归,筑别业青山庄,优游终老。子见思,著《史记论文》《杜诗论文》行世。”复载吴襄诸兄及侄事。吴亮,字采于,中行仲子,万历辛丑(1601)进士,授中书,迁湖广道御史。亮子柔思,字德嘉,天启壬戌(1622)进士,官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县)知县,柔思孙震生,康熙戊辰(1688)进士,亦官祥符县知县;简思,字德临,崇祯四年辛未(1631)进士,官浙江按察使。吴奕,字世于,万历庚戌(1610)进士,令龙溪(今福建省龙海市之一部)。弟玄,万历戊戌(1598)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7]321-325。《名宦》云吴宗达,字上于,号青达,万历甲辰(1604)进士,廷试一甲第三名,授编修[7]302。吴襄诸兄字皆作“某于”,此“服於”之“於”显误,当为“于”。
    又:吴方思,宗奎子,尚行孙,崇祯十三年庚辰(1639)进士。吴刚思,亮子,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进士。吴襄长子文思,康熙二年癸卯(1663)武亚元;次子阐思,太学生,候选州同知[3]408。
    由高祖至见思,吴氏一门进士、举人十数人。吴氏家族世代坚守气节,淡泊仕进,加之见思青年恰值明清易代,生不逢时,遂绝意仕途,效金圣叹评点杜诗、《史记》。廖燕《金圣叹先生传》云:“先生没,效先生所评书,如长州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8]金圣叹以起承转合论诗,其《示顾祖颂孙闻韩宝昶魏云》云:“诗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一样法者,起承转合也。”[9]
    吴见思继金氏专以文章之法论杜诗。吴兴祚《杜诗论文序》云:“独家齐贤,诵其(杜)诗能会心其所为文,即以文章之法次第疏导之。”[2]7见思以文法论杜诗,重在论其章法之反覆照应,句法之相合相生,字法之自然而确不可移。其《杜诗论文凡例·总论》云:“读诗之法,当先看其题目。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亦不轻漏一字,而杜诗尤严;次看其格局、段落,其中反覆照应,丝毫不乱,而排律更精;终看其句法,前后相合,虚实相生,而诗之能事毕矣。”[2]18吴见思以文论诗之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杜诗论文凡例》[2]18-28。下面即以之为基础进行阐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