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清词的经典化(1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沙先一 张宏生 参加讨论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观念,更使得清词的接受和经典化失去了相应的土壤与环境。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文言让位于白话,旧体让位于新体,即便是具有悠久传统且被充分经典化的诗文,在新体文学的迅猛态势下都退居次席,何论清词!在词学领域,传统词学更是受到现代词学观念的冲击与挑战。胡适发表于1926年的《词选自序》,把词的历史分为三个发展时期,认为第三个时期,“自清初至今日(1620-1900),为模仿填词的时期”,“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所以这个时代可说是词的鬼影的时代。”(85)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观点对民国学界影响甚巨,当时的文学史对于清词或存而不论,或寥寥几笔,基本上持一种轻忽的态度。宋词的充分经典化与清人的理论批评、创作上的典范选择和模仿是分不开的,而清人对本朝的经典化建构总体上来说尚处于一种初始的状态。晚清以及民国,清词经典化建构意识有逐渐增强之势,这一时期的清词选本如《箧中词》、《广箧中词》、《词莂》、《清十一家词钞》等,都曾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着清词经典的建构,但很快受到新文学观念的挤压,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基本上处于沉埋状态。
    实际上,清词“中兴”的理论意义,正是对“文以代胜”说的超越。钱仲联《全清词序》、《清词三百首·前言》曾对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并从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清词对于唐宋词的超越之处。而在当下的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研究中,“文以代胜”说的影响还比较广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念作为一种文学史理论,即使它是正确的、进步的,但总有其适用的范围。如果检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一观念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它的提出是有具体的历史语境的。从元代的虞集、罗宗信,明代的茅一相、王骥德、沈崇绥,到清代的焦循,直至王国维,大都是在论及元曲时提出这一观点的。借助于“文以代胜”之说,元曲得以从边缘进入中心,得到充分地经典化。但如果将这一观念过分地推衍,就会造成一定的片面性。董乃斌在讨论文学史范型的演进时,曾警惕地指出,“脱离中国古典文学的实际,把中国人对文学特质的传统看法搁置一边,以‘纯文学’和突出‘一代之胜’作为作家作品入史的标准,使大量有用的、应该注意的文学史料被舍弃,从而严重地削弱了中国文学史的丰富性……有些本不该被遗忘的,如明清诗歌,特别是号称‘中兴’的清词,也一刀割去,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和不妥。”(86)
    再次,文学观念、学术思想对清词的冷漠态度,造成五四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对清词文献的整理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文学的经典化除了内在的审美质素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积极参与。宋词之所以和唐诗一样成为经典,宋词研究之所以和唐诗研究一样成为古代文学中的显学,除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影响外,也和宋词文献得到近乎穷尽的整理密切相关。相对来说,清词文献的整理尚不够完备,一代总集《全清词》的编纂尚未最后完成,别集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得到整理出版,很难反映清词的整体状貌,影响了清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也给清词的经典化带来种种障碍。另外,学界对于清词经典化的进程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也影响了清词的经典化建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