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与人共舞中的和谐与对峙——试论艾克拜尔·米吉提小说中的动物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 郑亮 张家淑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当代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以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而著称于世。艾氏小说通过隐喻与写实的穿插交替,叙述了动物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在现代文明中的“变”与“不变”,从而使读者在沉醉与赞叹动物与人的和谐相伴之余,反思人在自然中的自我定位。
    关 键 词:艾克拜尔·米吉提/动物书写/生态批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疆当代双语作家群研究》(11CZW079)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生态批评视野下新疆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研究》(12XW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亮,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张家淑,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郑亮(1971- ),男,安徽阜南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文学博士; 张家淑(1991- ),女,安徽阜南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艾克拜尔·米吉提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成就卓著的小说家,其处女作《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曾一度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又有一大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诸如短篇小说《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瘸腿野马》《存留在夫人箱底的名单》《蓝鸽、蓝鸽……》等等,作品的价值得到了研究界的一致好评。特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哈萨克族人与动物的特殊情感关联,身为草原之子,艾克拜尔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牛、羊、马等动物的身影,不仅透出清新的草原气息,也显示了他对于动物的真实情感,对动物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的希冀与守望,以及这些情感背后,对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转变后的定位与反思。
    一、基于生态的和谐相伴
    伊犁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对大自然天然存在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小说中,关于自然景观的描写俯拾即是:草原、跑马滩、天山、伊犁河,这些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意象,在艾克拜尔的很多小说中既是故事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也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线索,其短篇小说《蓝鸽、蓝鸽……》《金色的秋叶》和《绿茵茵的草坪》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这些小说中既有天山的巍峨,草原的辽阔,伊犁河的优美,也有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读完这些小说之后,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艾克拜尔小说创作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人们仿佛走进了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世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畜相伴的幸福与美好。哈萨克民族从古至今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无论是旅途的迁徙、生活的陪伴,还是日常饮食的需要,都离不开动物的贡献,可以说动物在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小说《红牛犊》中描写了祖母对红牛犊的依恋之情,“祖母自从听到这个消息,便开始成日絮絮叨叨……你们爷儿俩哪怕就是奔到天边也得把它给我找回来呀。”[1](P191)对红牛犊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溢于言表,业已成为这位哈萨克祖母心中热切的期待与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叔与“我”寻牛路上的执着也表现出草原人对动物的爱护与关怀。在这里,红牛犊不只是作为草原人食物的动物,它的身上自然承载着哈萨克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存法则,他们将动物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中的一分子,在生活的彼此接触与相处中慢慢融入感情,终究无法割舍。
    动物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动物与人之间超种群的情感牵绊也是草原上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努尔曼老汉与猎狗巴力斯之间的情感称得上是艾克拜尔小说中塑造的最为自然的发生在草原上动物与人亲密相处的故事,动物与人之间的和谐联系在猎狗巴力斯与努尔曼老汉的情感上得到了有力的体现。猎狗巴力斯被刘书记带走后的“一个清晨,努尔曼照例起得很早,想从草滩上把那匹乘用马牵回来。一出家门,巴力斯卧在门口。一见主人出来,巴力斯‘哼哼’着,双耳朝后一贴,摇着尾巴,亲昵地嗅着主人身上的特殊气味,又跳起来将两条前爪搭在主人肩上。”“巴力斯回到了主人家里的消息,在阿吾勒里传开了,乡亲们都感到这是一件传闻——一条狗,居然能从遥远的城市跑回主人家里……”[1](P223)哈萨克草原世界里充满了温情,这温情源自动物身上的本能及其与人之间日久天长的相处。猎狗被刘书记凭借权力从努尔曼老汉身边带走之后,巴力斯挣脱束缚千里迢迢回到努尔曼老汉安身的阿吾勒,一种精神与情感在猎狗巴力斯身上涌动,这是动物们内心世界里存在的那些人的权力无法支配的情感激流。这“一别一聚”的背后,完满地表达了猎狗巴力斯对努尔曼老汉的那种超越物种、忘却族群的情感依恋。古罗马城徽上的“母狼育婴”图案蕴含着一种自然的胸怀,一只母狼面部狰狞,警惕地环视四周,表现出狼性的残忍与机警;然而它却又同时在呵护着两个人类的婴儿,它正在给两个男婴哺乳,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情景表现了动物对人类本能存在一种特殊情感,而这种动物与人相互依存的美好在艾氏小说中更有体现。
    狼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之一,然而在草原人眼里,它们的身影更多伴随的是野性与残杀。小说《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中描述了一只夜袭羊圈的母狼,在被猎狗巴力撕扯住咽喉的情况下,仍旧撕咬着肥羊,“不住地用尾巴抽打着羊身,企图牵着肥羊溜掉”,欲将活着的肥羊“偷”回窝中。然而,这是一只单独的母狼,它如此不计后果的冒险,只是“想牵回只羊,让崽子们学会下口吃羊的本事”,可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无独有偶,姜戎在长篇《狼图腾》中也描述过一则母狼护崽的故事,“为了教狼崽捕猎,母狼经常冒险活抓羔羊;为了守护洞中的狼崽,不惜与猎人拼命;为了狼崽的安全,常常一夜一夜地叼着狼崽转移洞穴;为了喂饱小狼,常常把自己吃得几乎撑破肚子,再把肚中的食物全部吐给小狼;为了狼群家族的共同利益,那些失去整窝小崽的母狼,会用自己的奶去喂养它姐妹或表姐妹的孩子。”[2](P257)母狼凶残的本性背后却隐藏了对狼崽们的温情与对狼族的无比忠诚,而这与人类身上存有的贪婪、冷漠形成鲜明对比。艾克拜尔笔下母狼的死亡源于对狼崽们的自然天性,作家以此反观现代社会里人类自身为了利益早已忘却自然天性所在,在这里也呈现出兽性对人性的一种诘问与痛斥,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界的疯狂进攻令人触目惊心,而自身的精神衰微与病态却更让人扼腕叹息。
    小说《蓝鸽、蓝鸽……》讲述的是与青春有关的话题,一群天上飞的蓝鸽见证了一群地上跑的孩子们的成长历程,美丽的蓝鸽是这群青年人青春、激情与美好的见证者。蓝鸽在小说中首次亮相的场景十分沉醉,“一群蓝色的野鸽,从下游河岸土崖群那高高的崖壁上的一个洞口里飞出,低徊着朝河面飞来。”“鸽群贴着水面溯流而上,它们忽悠的双翅看看就要蘸在起伏的浪端上了。”“鸽群在飞过他们的草滩近旁的刹那,忽然整体拉出一个漂亮的菱形轮廓,直向那湛蓝湛蓝的天穹深处飞去。”“鸽群的队形在不断地变幻着。那不同于碧空色彩的蓝色的群体倩影,十分洒脱地辉映在蔚蓝色的天幕上空。”[1](P16)蓝鸽群华丽地扑面而来,让孩子们能近距离地与这些精灵们不期而遇,它们的轻盈、洒脱、纯洁如此这般猝不及防地闯入孩子们的心房,人类每一次心跳的律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生物种群极为重要的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原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同贾兰斯所想的那样,“倘使此刻还在游泳……只要从河水里猛然挥出手来,一定可以让一只蓝鸽栖息在你大拇哥上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类自身能否以一颗善良博爱之心平等地去关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最佳选择;可以说,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无间并非痴心妄想。一群跃动于天空的蓝鸽是青春舞动的旋律,它们载着青春的梦飞向远方的天际。这群蓝鸽是伴随这群少年成长的天使,同样这群少年也是蓝鸽之美的分享者。当少年们经历了成长的烦恼发生巨大蜕变后重新返回他们儿时的领地——绿草滩,迎接他们的依然是那抹夕阳,那条永不停息的、流淌着的伊犁河,那群纯洁美丽的蓝鸽,“忽然,从那快要被他忘却的土崖壁上,飞出了一群蓝鸽。”那股喜悦的激流瞬间涌上中年贾兰斯的心头,令他的心紧缩了一下,时光仿佛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他不禁热泪盈眶,嘴中喃喃道,“你好!蓝鸽;你好!土崖……蓝鸽一如既往(它们一定是当年那群蓝鸽的后代,他想),在伊犁河上空——在蓝天和大地之间自由自在地翻飞、盘桓。”[1](P31)小说以一种恬淡的絮语式的口吻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图景,此刻人的心境与自然之境的切合度令人振奋。人类通过自然动物映照自我、反省自我,它们是人类自身成长成熟的旁观者与见证者。立足生态批评的视角,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界存在着丰富而多面的表意体系,可以说人类的存在与福祉与自然界其他种群是紧密相连的。在艾氏的小说中,人们看到了动物与人之间发生的超越工具理性的道德关怀和突破食物链式的情感牵绊,动物成了人的依恋,人也成了动物的一种寄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