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袁飞.生态视野中的动物叙事——生态文学发展脉络与《狼图腾》生态意识解读[D].长春:吉林大学,2009:1. [2]Э.В.基鲁索夫.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余谋昌,译.哲学译丛,1986,(4):31. [3]包庆德.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 [4]中国作家网.新疆少数民族作家:朱马拜·比拉勒[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7-24/135734.html,2012-07-24. [5]陈佳冀“.动物叙事”中的人文情怀——新世纪动物小说类型化研究的意义与可行性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7. [6]陈柏中.融合的高地:见证新疆多民族文学60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91. [7]张璐燕.当代新疆少数民族动物书写的民族审美情感[J].贵州民族研究,2012,(1):101. [8]陈佳冀.物态本真、人性深潜与民族主体性建构——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多重伦理指向与价值期许[J].北方论丛,2012,(2):36. [9]矫健.葡萄的精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60. [10]陈柏中.哈萨克族当代小说发展的新生态——漫评《走动的石人》[J],小说评论,1992,(4):56. [11]郑亮,王聪聪.在生态中永生——叶尔克西《永生羊》的生态批评阐释[J],民族文学研究,2012,(6):41. [12]权绘锦.诗性精神的现代熔铸与民族灵魂的深切忧思——朱玛拜·比拉勒小说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7. [13]翟晓甜.智者的忧虑——哈萨克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小说创作述评[J],昌吉学院学报,2008,(5):81. [14]张凡“.下野地”: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试论董立勃小说创作的地域特征[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8. [1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16]王列生.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道路[M],北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 [17]周涛,赵光鸣.奏响青春旋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98-100. [18]余谋昌.生态意识及其主要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1,(4):7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