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隐匿在世界深处的自然——试论朱马拜·比拉勒小说中的生态意识(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 张凡 党文静 郑亮 参加讨论

    四、人性深处的生态自觉
    鲁迅先生曾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15]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推向世界,是当今世界作家们从事文学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固然令人怦然心动,人们有感于它们的厚重与新奇,但它也有局限性,存在禁锢作家创作视野的可能性。因此,唯有突破区域的、民族的视野限制,主动参与到共同构建全球精神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去,以一种关切全体人类成员的胸怀去书写普遍人性与人生主题,才能让文学书写发生影响,进而促成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任何一种民族文学,都有其作品可能成为世界文学的机会,但是只有那些不仅在本民族范围内产生发散性影响,而且同时对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辐射性影响的作家作品,才具有世界文学意味,或者说进入世界文学圈内。”[16]作家们立足本土传统文化,汲取本民族文化的优质精髓,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一系列具有丰富延展性与普世价值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才会达到地域性与世界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微妙融合。
    1988年荣获《民族文学》“山丹奖”的小说《蓝雪》,是一部以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小说讲述了貌美的年轻寡妇胡尔丽海莺在丈夫死去不到十个月便另寻新欢,其行为触犯了当地部落的族规,要受到严格的惩罚:被“呛水”。究其原因也简单:一是亡人尸骨未寒,寡妇如此行径,让亲人们愤怒;二是作为游牧部落,受固有的生活传统规约,寡妇若改嫁其他部落,会使原先部落的财产受到损失。“越轨”的寡妇胡尔丽海莺受到了所谓的“惩罚”——一种带有仪式性质的象征性惩罚,咒语一般地念出“长头发的魔鬼!幽灵!这就是对你的惩罚!”“竟然没有一个人出言辱骂什么,那一对年轻人也不喊叫,更不见‘刽子手’动手打他们。人们只是在这清晨,在这丛林下的小河边,看到了一场威严的‘审判’。”可想而知,这种“审判”意味婉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严酷审判。实际上,胡尔丽海莺仅被看似盛怒的家族中壮汉象征性地浸入冰水中,便被迅速护送至家,唯恐冻坏了她。一个月后,她的幸福如期来临。婚宴上,全阿吾勒的重要人物都来了,族中长老宣布一对新人成婚,并说了缘由:“脚上的靴子,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的,胡尔丽海莺的事就这么算了。她家毡屋上冒出的炊烟,毕竟还是我们阿吾勒的。”[17]全部落的人都向他们俩表达了真诚的祝福。胡尔丽海莺的幸福来得如此简单、直接,不是什么人都能穿上阿吾勒部族的“靴子”,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理,即两人之间的婚姻如同各自双脚找到了适合的靴子,如果靴子曾经的主人逝去了,还可以选择另一双合适靴子的脚。
    小说《蓝雪》虽结构简单,文本内涵却十分丰富,它把对叙事内容的展示置于复杂现实与真实人性的彼此纠葛之中。朱马拜小说的行文一向不喜雕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雅之气,即使在描写胡尔丽海莺受到“呛水”惩罚时,仍是一种平铺直叙的语气、波澜不惊的平常心,而这些与作家特定的少数民族身份及信仰密不可分。对普遍人性的深刻揭示是文学最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对人性这一主题的书写也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人性的理解与阐释却因民族不同、地域差异与时代有别而各显不同。朱马拜运用独具哈萨克民族特色的叙述方式,通过深入挖掘本民族的人性内核,向世人展示了古老的哈萨克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及伦理习俗。通过小说,人们可以看到:当古老哈萨克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正常的人性需求之间发生冲突时,陈旧的传统陋习则让位于普遍人性;这里“不应该是传统文化扼杀了人性,或者人性冲垮了传统文化的堤坝,而是在相互调和中给对方存在的权利,最终实现和谐共存,并因对方的力量而得以茁壮。人性因传统文化熏浸而更加内蕴深邃,传统文化因人性滋润而格外情怀温厚,给现实中的人更多心灵的抚慰,避免使我们变得浅俗和生硬。”[12]这种相互交融的方式体现了朱马拜对个体生命的温情关照和对普遍人性的理解关怀。人类是自然生态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重要部分,惟有合乎自然规律、顺从普遍人性的需求,才能构建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融的默契关系。
    还应注意到,小说开篇对整个山村自然环境的描写,也称得上是一种生态书写,“山村,长长的冬夜终于走到了尽头似的,慢条斯理地揭开黎明的序幕。沙度沟口山坡上卧着的马群,纷纷站立起来,抖抖身上的寒气,然后悠悠地四下散去。新雪后平滑的旷野被它们踩得零乱不堪。它们的拼命地用蹄刨着大地,翻出往日黑糊糊的脏雪——寒冬的饥饿,几乎使它们啃食光乌琅哈依尔的每一根茅草。”“一条小河,向坡下白茫茫的开阔地流去。小河两岸的丛林边上,结着厚厚的、浅绿色的冰。河道中央的陆地上有一片丛林,林下有一个锅口大的小水洼。哗哗的浪花簇拥着一块在水里裸露着脊背的岩石,一只白脖颈的水鸟落在那块岩石上。它不安地摇晃着尾巴。谁知道,它向这条贫瘠的小河希求什么呢?”[17]一种近乎白描式的景物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极力渲染出一种水墨画般的美感;简约的民族语言传达出浓厚的乡土生态气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之感油然而生。《蓝雪》文本是用一种单纯、精粹与优雅的语调展现了柔和的生存场景,其间腾起浓郁的诗意氛围,这种原生态的叙述方式进一步体现了作家内心世界潜藏的生态意识,这种对普通人性的尊重与关怀也彰显了朱马拜对自然生态未来的美好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