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共时视角看“四大奇书”之互文性——兼谈其对文学史写作的启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月刊》2013年10期 李桂奎 参加讨论

    “四大奇书”彼此“互文”对重写文学史的启示
    归根结蒂,文学研究中的“互文性”探讨,主要旨在解决一个“跨文本”关系问题,而这种“跨文本”关系问题的提出,又使得人们在理解各个不同文本时彼此镜照,相互阐发。因此,兼顾运用“历时态”、“共时态”双视角来重审“四大奇书”彼此之间的双向“互文性”,自有其不可小觑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我们全方位审视文学生态史、写出更富科学性的文学史著,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四大奇书”之彼此双向“互文性”研究为我们系统化阅读小说提供了一条颇具联想性的理路。彼此双向“互文”将“四大奇书”这一经典小说系列有机链接起来,形成强强链接的经典化风范。如果人们兼用“共时态”眼光阅读“四大奇书”,便可以通过各种阅读联想,去充分感受其中的“似曾相识”段落,并进一步加深对其“互文”衍生意义的理解。这样,既可从中获得艺术强化效果,又可从中享受到反讽美感。如,由《西游记》所叙猪八戒智激猴王故事,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所叙诸葛亮智激周瑜、孙权故事;由《西游记》所叙之猪八戒贪食、好财的“快活”观,联想到《水浒传》所叙之梁山英雄的“吃喝”和“贪财”,抑或作一些相应的反向联想,等等。显然,这一增值性阅读方式打破了以往在解读这些作品时所惯用的“渊源”和“影响”等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其次,“四大奇书”之彼此双向“互文性”研究让我们在文学史史著,尤其是小说史著撰写过程中更清醒、更严密。凡是撰写《中国文学史》或《中国小说史》之类著作的学者,几乎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如何在描述文学或小说发展史时准确地引用“四大奇书”原文?早期版本时间上居前而文字却显得粗疏,各种修订本文字成就较高而又在时间上居后。这种困惑常常引发出一些“史著”撰写的失误。如,有的研究者一度甚至犯了诸如引用清代毛评本《三国志演义》讨论被放在“元朝文学”里的《三国志演义》如此低级的错误。再如,有的论者无视四部小说传播的“共时”性,试图通过文本比勘,来推断或解决《金瓶梅》的成书时间或作者问题,也会容易招致这样或那样的错讹,招致别人强有力的诘难。“四大奇书”之彼此双向“互文性”现象提醒我们,在涉及“四大奇书”文本关系等问题时,引用小说原文来证明文学史问题应该注意版本的复杂性;在探讨作品的著作年代以及版本等问题时,不应一味地运用“演进”思维来看问题,而是要注意对一些相关悬而未解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纵横观察。
    再次,通过“四大奇书”之彼此双向的“互文性”研究,我们可以在强化“共时态”史识的基础上,修正以往文学书之失误,为重写更为严密而科学的文学史提供理论指导。如上所述,前些年人们热衷于运用“历时态”眼光纵观“四大奇书”与先前文化以及四部小说彼此之间的嬗变,基本解决了四者之间的关联传承问题。然而,如果仅仅运用这种单一视角,一系列偏见性的结论亦容易随之而来。如,在对《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所作的各种对比中,许多人或本着从前者到后者的意识,得出一系列“后来者居上”的结论。又如,有的人说,从《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人物描写实现了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的演变,等等;也有的人不顾不同年代版本的错综,在引用小说原文时颠倒了前后不同文本,甚至无意中把毛评本《三国演义》的文字当成早于金评本《水浒传》的文字,等等。再如,有些论者只注重关涉小说本身素材的“累积”,而得出一些“四大奇书”乃“滚积而成”、“集撰”之类的结论。这就无意之中把“四大奇书”简单地视为由不同部件组合而成的,从而遮蔽了各部小说文本与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除了“历时态”传承以及“纯属偶然”、“纯属巧合”等因素,“四大奇书”中的任何一部作品之生成与定型均有赖“共时态”时空中的彼此“互文”或“仿拟”。
    概而言之,“四大奇书”彼此之间的“互文性”既是“历时态”单向传承式的,又是“共时态”互动渗透性的。这种彼此双向“互文性”曾经使四部小说文本彼此互惠互利,发挥过提升各自经典品牌的作用。而今,运用“共时态”眼光来重新审视“四大奇书”,不仅启示我们通过联想阅读来全方位地解读它们,而且还启示我们在中国文学史之类的史著撰写以及其他相关研究中,更加审慎地使用这些小说版本及其相应文本,更加有效地避免因单向思维导致的片面或错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