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奇书”彼此双向“互文”之文本实景 “四大奇书”之“互文”关系的彼此互动性不仅符合史实事理,而且也存在许多有迹可循的文本依据。 从总体上看,“四大奇书”彼此之间所发生的“历时”、“共时”彼此双向“互文”并非是等量齐观的,相对于较为有限的“共时”渗透而言,“顺时”因袭的势头自然要突出一些,前人的相关研究也主要瞄准这方面。就拿《西游记》与《水浒传》而言,尽管它们彼此之间的“互文”关系相对较为隐蔽,但也曾被明眼人察觉到。如,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先生曾根据清代汪象旭《西游记证道书》等资料指出:“第18回孙悟空为了诱捕猪八戒在新房中假扮成新娘一节分明与《水浒传》第五回里鲁达的巧设骗局如出一辙。”“第39回里用的家喻户晓字句‘哭有几样,……’,与《水浒传》描绘潘金莲假哭用的完全是同样文字(见《水浒传》第25回)。同样的字句也搬用在《金瓶梅》里。”“第82回中那行‘若是……第二个酒色凡夫……’,我觉得活像《水浒传》第72回里不无反讽意味地用来描绘宋江的那一行文字。”(23)在一定程度上讲,浦安迪所指出的以及尚未提到的大量一再“重复”出现的片段,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互文”关系。再说,《西游证道书》基本完成了《西游记》的文本演变,不但诸种清刊本大多以此为底本,而且直到现在,坊间最为通行的《西游记》版本也基本依此。况且,《西游记》在“反抗”、“招安”思想以及“人物个性”、“整体结构”等方面更是与《水浒传》颇为相像。这些“同样的字句”以及相似的叙事格调只能证明两部小说之间存在“互文”关系,而并不能单向性地认定就是《西游记》袭用或仿拟了《水浒传》,否定反向互动的可能性。沿着彼此双向“互文”这一思路,许许多多有意思的问题或推测就出来了。如,《水浒传》开篇所叙写的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大意是,因洪太尉望文生义,自作主张,搬到镇妖石碣,黑洞中跑出一群魔王(或魔君),而这群魔王的真正身份乃是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员地煞星,系因触犯天条而被长期镇压在龙虎山的。前者讲述的是致乱之由,后者讲述的是解放之道。如此叙述是否模拟了《西游记》所叙述的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而被如来佛镇压在五行山下,后来终得唐僧搭救这一故事呢?再如,《水浒传》第七十三回所叙述的“黑旋风乔捉鬼”故事与《西游记》所叙述的“悟空收八戒”故事,都是征服者凭着装扮来糊弄所谓的“鬼”、“怪”,其戏谑笔法和审美格调自然也不无相仿佛之处。至于前述《西游记》所叙述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故事,与《水浒传》所叙述的鲁智深等人的屡次“大闹”之类的故事,是否也存在一个互相启发的问题呢?一句话,《水浒传》与《西游记》之间的确存在难分难解的彼此双向“互文”关系。至于这种“互文”关系究竟是由此及彼还是由彼及此,需要进一步考察。在问题弄清之前,不能轻易得出后者系模仿前者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对“四大奇书”之间呈现出来的彼此双向“互文”情景,以往人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由于《水浒传》与《金瓶梅》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特殊,因此前辈学人曾经从不同版本着眼对二者的文本关系展开过多次、多向度的考察。上世纪80年代,黄霖先生曾对《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进行过认真比勘,一口气举出《忠义水浒传》在人物与情节上影响《金瓶梅词话》的十二处,如“第30回写张都监陷害武松的圈套与《金瓶梅》第26回中西门庆陷害来旺儿相似”、“《水浒传》第32回刘知寨老婆被劫往清风寨事,被移到了《金瓶梅》第84回吴月娘身上”等等,并得出结论说:“《水浒传》与《金瓶海》在故事流传阶段,可能是交叉发展、相互影响的,但在写定《金瓶梅词话》的时候,晚出的《金瓶梅》肯定是参考了基本定形的《水浒传》的。”“有的地方是直接抄写,也有的经过了改头换面,还有的进行了移花接木,但都不难看出,《金瓶梅》的这些描述与《水浒传》有着血缘关系。”(24)黄先生在论述时间相对晚出的《金瓶梅》之“沿袭《水浒传》何种版本”这一问题时,指出两部小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交叉发展、相互影响”的。可惜,《金瓶梅》是如何影响《水浒传》的这一问题,向来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994年,徐朔方先生在其《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综合考察》一文中也曾谈到“小说名著在长期流传中彼此影响、互相渗透”问题,指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都曾经历或长或短以数百年计的竞相流传时期,它们难免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他特别指出,这种“彼此影响,互相渗透”是“双向作用”的。为此,徐先生进而说,“古代早期各长篇小说名著在流传即形成过程中双向的蹈袭”不仅表现在赞诗或引首词的运用上,而且它们之间的彼此影响还出现在题材相近和题材迥异的作品之间,并指出《金瓶梅》第八十九回的引首诗被《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引用,因不甚得当,故而给人以“生搬硬套”感。(25)由徐先生提供的这些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断言,从《水浒传》脱胎而来的《金瓶梅》也曾一度影响过《水浒传》。遗憾的是,这种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照样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大致说来,不同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所呈现出的形态非常复杂,至少有显性呈现与隐性呈现两种情况。由于产生年代漫长,版次较多,“四大奇书”之“互文”关系之错综复杂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对其进行探究,难于一蹴而就。限于篇幅,以上仅仅涉及了《水浒传》与《西游记》、《水浒传》与《金瓶梅》等小说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可以肯定地说,除此之外,“四大奇书”其他小说彼此之间也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一个彼此双向“互文”问题,期待我们施展“文本细读”的硬功夫去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我们相信,随着不断地借助文本比勘来逐一坐实,除了上述黄霖、徐朔方等先生的零散考信,“四大奇书”之彼此双向“互文”迹象会越来越清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