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共时视角看“四大奇书”之互文性——兼谈其对文学史写作的启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月刊》2013年10期 李桂奎 参加讨论

    “四大奇书”之双向“互文”合乎史实事理
    众所周知,章回小说得以形成的历史时空苍茫而迷离,尤其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部小说均非一时、一地、一人完成,不仅主撰者的身份复杂,而且参与评改者的人数也特别多。要系统地研究这些小说,非常关键的问题自然是理清彼此之间关系。在“四大奇书”错综复杂的文本关系中,“互文”关系位列其首。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指出:“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⑩由于“互文性”赖以形成的文化语境有“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因此所谓“互文”也就包括“历时互文”和“共时互文”两种方式,前者是先后传承性的,后者是周围互动性的。在经典小说创作与成书过程中,后起文本仿拟先期文本,乃天经地义;而在同一阶段性的传播时空中,小说文本之间出现仿拟、效法等“交叉感染”,也理在其中。为此,要全方位地看问题,我们就必须坚持“历时态”纵观与“共时态”横观两种视角并用,既“强调对创作过程的‘前文本’给以历时动态结构的分析”,又“偏重文本内部的共时静态形式的分析”。(11)相关史料业已表明,“四大奇书”文本内部及其彼此之间的“互文”关联是客观存在的。以往人们多用“历时态”视角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等先后单向性的逻辑链条,在此我们兼用“共时态”视角,更多地从《金瓶梅》到《水浒传》、从《水浒传》到《三国志演义》等反向或逆向关联方面进行探讨,以证明这种“互文”的彼此双向互动性。
    首先且看《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到底谁仿拟了谁,二者文本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这个貌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其实不能作简单化回答。文献史料只是告诉我们,二者在传播过程中曾有一段彼此互相影响的历史,而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谁是父谁是子、孰是兄孰是弟。前些年,人们更多地认定《水浒传》受到了《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可是,明末清初人却多持《三国志演义》仿拟《水浒传》之见。根据那个时代的有关资料,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历时”传承影响的影像和踪迹反倒不如“共时态”传播互动的影像和踪迹更为清晰。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有如下记载:“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为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传》,绝浅鄙可嗤也。”(12)这几句话特地指出,罗本是施某的门人,并说罗本效仿施某的《水浒传》而写了《三国志演义》,只不过这种效仿属于“东施效颦”而已。显然,这与后人所持较之《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系“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论调南辕北辙。与胡应麟之论一脉相承,主要生活于清代乾嘉年间的章学诚所撰《丙辰札记》更是明确指出:“《三国志演义》固为小说,事实不免附会,然其取材则颇博赡。……且其书似出《水浒传》后,叙昭烈、关、张、诸葛,俱以《水浒传》中萑苻啸聚行径拟之。诸葛丞相生平以谨慎自命,欲因有祭风及制造木牛流马等事,遂撰出无数神奇诡怪,而于昭烈未即位前,君臣僚宷之间,直似《水浒传》中吴用军师,何其陋耶!张桓侯史称其爱君子,是非不知礼者,《演义》直以拟《水浒》之李逵,则侮慢极矣。”(13)在这里,章氏通过文本人物之风貌的比照,指出诸葛丞相与吴用军师相似,而张飞则好比李逵,认为《三国志演义》“似出《水浒传》后”,并且指出《三国志演义》模拟《水浒传》是“邯郸学步”式的退化,持“扬《水浒传》而抑《三国志演义》”之见。姑且不论章氏关于二书高下之论是否得当,他们对“谁仿效谁”问题的明确回答也与今人之说大相径庭。当然,即如当今,也还是不断有人坚持诸如此类的观点:“根据今传明清两代文献的记述,倒可推定《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至少在《水浒传》和《西游记》(或古本《西游记》)这两部长篇章回说部之后。”(14)这种矫枉过正之论,源于四大小说的“共时”传播之实。再说,明末清初人在提及此二部小说时,也大多先说《水浒传》而后说《三国志演义》的。如明崇祯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说:“元施罗二公大畅斯道,《水浒》、《三国》奇奇正正,河汉无极。”(15)即便到了清康熙年间,将“四大奇书”这一专名的由来论述得最充分的刘廷玑在其《在园杂志》卷二中,也是先论《水浒传》,而后才说《三国志演义》的。这种顺序应该也包含着时间先后性。虽然对“先《水浒》而后《三国》”这一结论目前学界未必能普遍接受,但至少在问题搞清楚之前,我们不应单向性地臆断《水浒传》仿拟了《三国志演义》,或印象性地认定《水浒传》后来者居上。关于《水浒传》一书,明代李开先《一笑散·时调》说:“崔后渠(铣)、熊南沙(过)、唐荆川(顺之)、王遵岩(慎中)、陈后冈(束)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未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学史之妙者也。”(16)在此,李开先所提到的崔铣等人都是嘉靖时期的名流,从他们如此这般热情赞扬《水浒传》来看,这部小说在当时已经成书是毫无疑问的;况且,现存《三国志演义》最早版本也出于嘉靖年间,与《西游记》、《金瓶梅》出现的年代相距不远。因此,二书问世的时间实在难分先后。此外,关于罗贯中《三国志演义》仿拟《水浒传》之实,我们还可运用向来被视为他创作的两部小说来佐证: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第八回所写“野林中张鸾救卜吉”故事摹拟了《水浒传》第八回野猪林谋害林教头未遂的故事,就连两个防送公人的名字也与押解林冲的两个解差名字相同,都叫“董超”、“薛霸”;《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一回所写“安景思牧羊打虎”故事与《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有大段雷同。(17)长期以来,虽然关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二书的作者一直存有争议,但关于《三国志演义》作者系“罗贯中”说却最有市场,而人们又基本公认罗贯中是施耐庵弟子。如此这般,《三国志演义》仿拟《水浒传》即能自圆其说。种种迹象表明,在《水浒传》与《三国志演义》之“互文”关系问题上,“历时”传承的成分少些,“共时”互动的因素多些。当然,如果两部小说共同出自施、罗二公之手笔这种说法能成立,那么,它们之间的“互文”问题就更理所当然了。既然两部小说之成书基于“共时态”的“互文”,那么以往似乎是不易之论的各种“传承”说法便是片面的、误解的。据此生发出的一系列申论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诸如“从《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等命题,以及“《水浒传》描写的‘梁山聚义’无疑受到‘桃园结义’的思想影响,并进一步发展了‘义’的内涵”云云,均因讲得过于绝对而必须修正。
    说到《水浒传》与《金瓶梅》谁仿效谁,看起来似乎更不成问题。然而,事实却照样并非那么简单。笼而统之地说,《金瓶梅》因袭了《水浒传》,并无大碍。且前人也曾言之凿凿。如,明代袁中道《游居?{录》曾经说过:“模写儿女情态具备,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这是从题材生发的角度立论的。又如,清代张竹坡《金瓶梅寓意说》也曾指出:“《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百数,为之寻端竟委,大半皆属寓言。庶因物有名,托名摭事?,以成此一百回曲曲折折之书。如西门庆、潘金莲、王婆、武大、武二,《水浒传》中原有之人,《金瓶》因之者无论。”这是从人物由来之意义上说的。(18)不过,由于在《水浒传》传播过程中,人们曾对其文本进行过多次增而删、删而增,其文本状况显得颇为复杂。对此,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指出:“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味。十数载来,为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实,中间游词馀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遂几不堪覆瓿。”(19)可见,胡应麟在万历十七年(1589)的二十年前曾见过较完整的《水浒传》嘉靖本,后来因书商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将其越删越简、越删越糟,殆至“几不堪覆瓿”。明末清初人周亮工《书影》曾据卷首诗词考证《水浒传》不同版本的演变,并指出:“故老传闻:罗氏为《水浒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其致语,独存本传。金坛王氏《小品》中亦云此书每回前各有楔子,今俱不传。予见建阳书坊中所刻诸书,节缩纸板,求其易售,诸书多被刊落。此书亦建阳书坊翻刻时删落者。”(20)由这些零散的记载看,现存《水浒传》各版本均经过书商们一删再删,当为不争的事实。再说,因经过不断删改,《水浒传》的质量大为下降,后来便有人进行“复原”、“充实”。在“复原”、“充实”过程中,时人除了像金圣叹一样依靠或搬弄所谓的“古本”,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顺手拈来“现行”而“现成”的《金瓶梅》等小说文本来添补修复。以往,论者单向地一概而论说《金瓶梅》沿袭了《水浒传》;(21)殊不知,《水浒传》后期版本的续者或评改者也在跟踪出自“嘉靖大名士”手笔的《金瓶梅词话》,并不断与时俱进地从《金瓶梅词话》那里获取某些“看点”来“充实”《水浒传》。较早提出这一问题者是陆澹安先生。在《说部卮言》一书中,他敏锐地指出:“《水浒传》写王婆说风情一节,亦非常工致,似乎施耐庵也是社会小说能手,但是我把《金瓶梅》与《水浒传》对照,方知《水浒》这一节,乃是直抄《金瓶梅》,并非施耐庵自己手笔。”⑥尽管目前对这里所谓的《水浒传》抄袭《金瓶梅》之论尚有争议,但如此敏锐地运用“侦探的眼光”提出的大胆而又合乎情理的观点,至少提醒后人应全方位地看待二者之双向性的“互文”关系。
    通过文献资料,我们已经对《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水浒传》与《金瓶梅》之间的“互文”情景作了如上探讨。而关于《西游记》与《水浒传》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西游记》如何与《三国志演义》发生“互文”等问题,传统史料文献涉及较少,我们可以借助文本比勘来坐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