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与文化》2013年3期 陈洪 参加讨论

    第四部是《纳兰词》。我把这部书提出来,是有点风险的事。因为把纳兰性德与《红楼梦》联系起来,很容易被正宗的“红学家”讽为“索隐派”,讽为“荒诞不根”。清人传说乾隆皇帝指《红楼梦》所写为“明珠家事”,这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但由此把纳兰性德与《红楼梦》的关系彻底割断,却也属因噎废食。纳兰性德作为清初影响最大的词人,又是著作宏富、交游广泛的学者,曹雪芹若是对他一无所知,那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何况纳兰与雪芹祖父曹寅有过从,有相赠诗词留存。我们特别要指出的有两点,一是纳兰作品中表现出的个人气质——看淡功名,多情哀怨,肝胆交友,忏悔人生,与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颇有可比之处;二是其作品中与《红楼梦》意境乃至词语,相似、相同之处多多,假如理解为曹雪芹熟习纳兰词,深入骨髓,无意中自然流注于笔下,似乎也无甚不妥。
    这样的例子颇多,我们只能举其中几个。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纳兰词》,自己看看,再做出判断。如《摊破浣溪沙》:
    林下荒苔道蕴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11)
    以“冷雨葬名花”与“林下道蕴家”相关联,其中“葬花”、“冷雨”、“林下”、“道蕴”等意象,以及整体的境界,与《红楼梦》之互文关联,有目者皆不待繁言也。其他如同调:“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红楼梦》“情不情”之说)“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红楼梦》开篇忏悔之语)《念奴娇》:“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谁说?”《贺新郎》:“便决计、疏狂休悔。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拼沉醉。天下事,公等在。”如此等等,境界、意味也都与《红楼梦》有相通之处。而集子中,“葬花”凡两见,“红楼”凡三见;其中更有将“红楼”与“梦”相关联者一处(“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别意》六首之三)。
    有鉴于此,王国维曾有一精辟论断: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傅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12)
    静安先生对《红楼梦》的理解超迈群伦之处甚多,可惜一蔽于繁琐之“曹学”,二蔽于庸俗社会学,三蔽于炫奇索怪的“秦学”之流。
    我们要举出的第五段文字是:
    这李通判回到本宅,心中十分焦燥,便对夫人大嚷大叫道:“养的好不肖子!今天吃徐知府当堂对众同僚官吏,尽力数落了我一顿,可不气杀我也!”夫人慌了,便道:“什么事?”李通判即把儿子叫到跟前,喝令左右:“拿大板子来,气杀我也!”说道:“你拿的好贼!他是西门庆家女婿。因这妇人带了许多妆奁、金银箱笼来,他口口声声称是当朝逆犯寄放应没官之物,来问你要。说你假盗出库中官银,当贼情拿他。我通一字不知,反被正堂徐知府对众数说了我这一顿。这是我头一日官未做,你照顾我的。我要你这不肖子何用!”即令左右雨点般大板打将下来。可怜打得这李衙内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夫人见打得不像模样,在旁哭泣劝解。孟玉楼立在后厅角门首,掩泪潜听。当下打了三十大板,李通判吩咐左右押着衙内:“及时与我把妇人打发出门,令他任意改嫁,免惹是非,全我名节。”那李衙内心中怎生舍得离异,只顾在父母跟前哭泣哀告:“宁把儿子打死爹爹跟前,并舍不得妇人。”李通判把衙内用铁索墩锁在后堂,不放出去,只要囚禁死他。夫人哭道:“相公,你做官一场,年纪五十余岁,也只落得这点骨血。不争为这妇人,你囚死他,往后你年老休官,倚靠何人?”……通判依听夫人之言,放了衙内,限三日就起身,打点车辆,同妇人归枣强县家里攻书去了。(13)
    熟悉《红楼梦》文本的朋友一定会感到惊讶:这段文字和《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段太相似了!父亲为官场受窘而痛打儿子,儿子为“情义”甘愿忍受,母亲苦苦哀求……不但基本故事情节相似,连“年纪五十余岁,也只落得这点骨血……你囚死他,往后你年老休官,倚靠何人”的语言也相似乃尔。
    而李衙内的故事影响到了曹雪芹,还可举出一些旁证。如孟玉楼嫁入李府后,李衙内原来的通房丫头玉簪瞧不起她的出身,加以嫉妒,便骂闲街挑衅,而孟玉楼一味容让。这一段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都和尤二姐嫁给贾琏后,与秋桐的关系有几分相似。再如孟玉楼为了自保,设计陷害陈经济的情节、情境,与王熙凤算计贾瑞一段,颇有神似处。
    更有趣的是李衙内的名字——李拱璧。“拱璧”即“宝玉”,如王世贞《题〈宋仲珩方希直书〉》:“百六十年间,学士大夫宝之若拱璧。”而类似用法历代不可胜数。
    这些完全可以解释为“偶合”,尤其是“拱璧”与“宝玉”。但是,多重“偶合”叠加到一起,意义就不同了。特别是就大端而言,《红楼梦》借鉴于《金瓶梅》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前提下,李衙内的故事,李衙内的人物形象和贾宝玉的多方面近似就不能简单视为偶合了。
    在中国小说史上,李衙内本身是个甚为微末的存在,但如果瞻其前观其后,从“互文”的视角看去,却又会发现他不容忽视的意义与价值。指出这些,并无意说曹雪芹抄袭了《金瓶梅》,而是要说明,所谓“没有《金瓶梅》便没有《红楼梦》”,其真实含义恐怕要超出人们通常理解的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