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撒叶儿嗬”保护方略与措施 在长阳,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乡村百姓,他们都认识到社会进步的标志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文化作为民族传统和地方知识的标签,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了文化保护的行列中来。 为切实加强和落实保护工作,2005年8月,长阳县人民政府印发了《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五年保护计划》。这一计划包括制定有效的法律规章,建立文献保护的有效机制,实施撒叶儿嗬的传承、开发和基地建设等[②]。2006年4月、5月,长阳相继在湖北卫视、湖北经视的访谈栏目中做了撒叶儿嗬等传统文化的专题节目。2006年6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保护精神家园”为主题,介绍和宣传了包括长阳在内的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这一年6月,长阳县资坵镇成功举办了土家族撒叶儿嗬传习基地的首届培训班,反响十分强烈。7月份,长阳又在《湖北日报》上做了有关撒叶儿嗬的专版宣传。这些活动均全方位地展示了撒叶儿嗬等长阳土家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面貌,让更大范围里的更多人认识了灿烂的土家文化,有意识地关心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是一种长期行为。2006年2月17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率先制定和通过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6年3月31日,条例经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查批准,在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正式施行。条例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促进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保护条例的规定,长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来了。比如,自治县人民政府每三年对文化传承人和传承单位进行命名、表彰;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为命名的传承人、传承单位建立档案,鼓励、支持和帮助其依法开展活动;对经济困难的高龄传承人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救助或者补贴,等等。同时,对在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考察、收集、采访、整理、研究、出版等过程中出现错误和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及部门要给予严厉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③]这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是新中国诞生以来第一部以县级为单位制定的保护法,它充分体现了长阳县委、县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体现了各级部门对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从法律上保护了以撒叶儿嗬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机制和创新机制,从而为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证和政策支持。 2006年6月,《关于贯彻、落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意见》公布。长阳县逐步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保护网络:自治县成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研究、协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乡镇成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小组,具体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具有特殊价值的村寨或者民居,也可以设立保护小组。自治县还设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具体负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等日常工作。保护中心里,县政府拨专款购置的设备已经启用,录入民族民间文化数据库的所有资料由保护中心统一管理。2006年7月起,长阳又实施县级领导联系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的制度,全县45名优秀传承人和民族文化优秀工作者成为县级领导主动走访、慰问、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对象。 文化的保护除了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外,经费的保障和资金的支持是一个关键因素。尽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并非先进,财政收入有限,但是,为了能让民族民间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县人民政府创设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监督。资金的保证为长阳文化,尤其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撒叶儿嗬”的保护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过程中,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民间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不仅仅是传承,而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通过民间文化活动获得经济收入,安定生活,才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续。比如组建撒叶儿嗬班子,到葬礼现场为主人家服务,适当给予报酬;在旅游项目中创设表演节目,吸引外来资金,这样,一方面让民间艺人的生活有了着落,同时,这种民间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发扬和推广,当然这中间一定要注意文化本真的保护和传扬。 长阳县文化体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正在联手探索民间文化示范村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对某一种或几种民间艺术保存比较完好的村落进行指导和辅导,重点培育和发展,成立民族艺术示范村,既遵循民间规律,又给予引导规划,做好、做精、做强,再以点带面,让整个村寨和地区都相互学习,彼此借鉴,活跃起来,不但承传了民族民间文化样式,而且丰富了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如此一来,各类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料不仅被搜集和整理,不仅能将文化的宝藏装进数据资源库,而且能够让它变成活的流体,继续在民间传承和跳跃。这种“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立足于实际工作层面而进行的探讨和尝试必将更好地贡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四 “撒叶儿嗬”保护的启示 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边疆地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都很脆弱,因此,从现实和学理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作为仪式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运作方式和强有力的理论阐释。 (一)政府支持是前提 在长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01年,长阳县就向文化部提出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建议》。为了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土家族文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文化长阳”的目标,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职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了对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长阳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挤出资金用于民族文化工作。 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政府职能,才能确保民族民间文化挖掘的有序性、整理的规范性和保护的强制性。没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没有各级政府的推动,没有各级政府的投入,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法律法规是保障 健全法制和行政管理体系是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资坵镇是长阳县民间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保护民族民间艺术和艺人工作做得最早、也最好的地方。2000年,在省、市、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支持下,资坵文化站开全国之先河,建立了首家“中国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以资坵镇政府的名义颁布了《资坵镇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规定》,这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探索了一条崭新之路。条款中确定:镇里对老艺人实行“带徒传艺奖”,对青年人实行“学艺有成奖”,每年评定一批“民间艺术大师”,给予重奖,对家庭生活突出困难的实行固定补贴,等等[④]。 长阳县印发了《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颁布实施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保护方法,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保障情况给予了详细界定和说明,为文化保护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群众自觉是基础 强化公众参与,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和自下而上的保护要求,这样的良性互动能促成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专业文化队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人是关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鼓励爱好传统文化的人积极投身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要有重点地保护优秀的民间艺人,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只有这样,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才有深厚的土壤。 撒叶儿嗬的传承主体亦是传承人,所以,保护的重心在于传承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资坵文化站就开始关注民间艺人了。1998年,资坵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民间艺人普查,将其信息登记造册,并通过民间文艺协会组织民间艺人开展活动。1999年,资坵建起了长阳县第一个民间艺人活动中心。民间艺人成为受人尊重的群体。这里,民间艺人生老病死无人过问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民间艺人把民间文艺协会当成了自己的家。2003年,资坵镇委、镇政府发文表彰了20名民间艺术大师,对全体民间艺人产生了巨大鼓舞。近年来,长阳县委、县政府在民间文化传承人方面所做的种种工作充分表明了他们正确的胆识和文化策略,也真正肯定了传承人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创造了优良的文化传承空间。 (四)保护遗产是核心 长阳深入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包括山歌、南曲、花鼓子、吹打乐、民间故事等艺术形式。以撒叶儿嗬为例,组织30多人的专班,历时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宜昌、恩施和湘西等地,访问、登记民间艺人近2000人,真实、系统、全面地搜集了大量的实物材料,拍摄和录制了图片、文字及音像资料,并切实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必要设备的配置,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资源数据库,进而为制定“土家族撒叶儿嗬”的长期保护计划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及文化利用积累了翔实的资料。 长阳在对全县民间艺人进行普查摸底、登记建档的基础上对重点艺人进行重点管理,记录和展现他们的文艺才华和地方知识,将其成果录制成电子音像资料,进入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保存;借助表彰奖励制度调动民间艺人传艺、人民群众学艺的能动性,在广大乡村形成了民间艺术传承热潮。长阳还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的自我发展,坚持按照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先后批准成立了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长阳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办了长阳土家民间艺术团等,从身份保障、物质待遇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帮助文化人解决实际问题,造就了一支精干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队伍。 长阳历来重视联合科研院校的学术优势对土家族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长阳县共编印各类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刊物150多种。积极鼓励文艺创作和文艺形式创新,出版了各类民族文化资料及文艺专著等近百部,发表了各类文艺作品3100多件,先后有12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根据土家撒叶儿嗬创编而来的群众舞蹈长阳巴山舞,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金奖,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并被列为全国亿万妇女健身展示项目在全国推广。 (五)多元保护是动力 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展示形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就要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来展现。长阳县在充分挖掘、整理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的文化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载体不仅展示了土家文化的神奇魅力,也培养了一大批文艺新人。 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必须走规范管理的道路。在长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的申报、民间艺人的命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由专门的鉴定评审委员会审查评定。在管理的层次上,长阳县成立了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乡镇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在保存民族文化生态比较完好的村寨成立了保护小组,层层推行到位,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下去,探索现实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工作模式。 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是有限的,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申报、宣传等工作。在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长阳十分注重运用市场运作机制来增加对文化工作的投入,确保了各项重大文化体育活动的成功举办。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长阳,活跃了长阳,而且让长阳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赢得了发展的契机和腾飞的力量。由于对文化保护的特殊贡献,长阳获得了很多荣誉,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是湖北省和全国的文化工作先进县,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综上而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对“撒叶儿嗬”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无论地方政府,还是文化部门,还有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力量,这种热情和力量源自于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切体验和深刻理解。在他们看来,土家族“撒叶儿嗬”的保护和传承不但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而且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