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写作的知识和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2年10月26日 李 浩 参加讨论

在著名的《贬值了的塞万提斯的遗产》一文中,米兰·昆德拉如此谈到他对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的理解:“小说的存在理由是,让‘生命世界’处于永久的光芒之下,使我们免于‘存在的遗忘’。”“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小说的精神是持续性的精神,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以前那些作品的回答,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以前全部小说的经验”——如果我们有充沛的阅读经验,如果我们极具耐心阅读过18、19世纪以来那些伟大的、让人敬佩的文学作品,我想会得出一个基本相似的结论,正如米兰·昆德拉总结的那样。现代文学、现代小说,越来越变成一种有难度的写作,越来越变成一种面向难度的写作,越来越需要写作者有广博的知识、严苛的专业技术和统合能力。仅仅一个传奇故事、仅仅一个浅俗的生活道理、仅仅泛滥的抒情和煽动都已不是文学存在的要义。让我们免于存在的遗忘,它就需要写作者善于开掘,从众多的旧有经验和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在人云亦云的尘埃下重新获得发现;复杂性精神,它肯定需要写作者也有着同样的“复杂”或者更为“复杂”,要达至这个“复杂”自然需要知识和智慧;至于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以前全部小说的经验——你如果只读过几本通俗小说,只读过一两部或十几部所谓的理论文章,那种“全部经验”是无从建立的,它的基础是,你读过大量的、真正有价值的小说(当然只读小说也还是不够的),而且能够获得经验,而且还有进行某种“延展”和反驳的能力。
    而这三点,其本质都在指向文学的知识化和精英化。或者延用我们习惯的说法:知识分子写作(我当然不否认而且从来都不否认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不过它们在另一范畴里)。我个人认为,这应是一种可能的趋向,一种应当引起重视和审视的趋向。
    我知道,有众多的人是反对文学进化论的,我也确实不能说,现代哪个诗人的诗,较之《将进酒》或《春江花月夜》更为优秀——但如果我们比较、打量,那种“持续性精神”还是提炼可见的,所有的后来者都需要延展而非重复、守成,所有的后来者至少会在某些微点上加以拓展,使它生出丰富和歧义,生出意外和可能。事实上,我们看现代文学,尤其是“二战”之后的文学,“思”的成分已经越来越重,它不再满足于说书人角色,它不再满足于讲述一段传奇或者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是追问我们的存在和存在的可能,让“生命世界”处于永久的光芒之下,使我们免于“存在的遗忘”。“自我意识”也越趋凸显,它带我们认识具体的、有特别之处的这个人,带我们走进我们可能原本并不熟知和理解的内心。当然,小说也越来越有复调感,它有了多声部的交响,而原来某些(即使在经典作品中也同样存在的)拖沓、冗长的情境描写得到控制和减少。文学还开始了它的“道德悬置”,不再脸谱化地区分好坏善恶,不再在文学中进行宣判……我以为,文学的发展是随我们认识世界能力的不断拓展而演进的,它甚至需要部分地“超前”。毫无疑问,文学创作越来越像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它本身就具备某种“科学”的性质,只是这一点长久地被忽略,我们强调着现实和生活,强调着才情(它当然异常重要,可它随着人类智慧和文学的前行,也越来越不可恃),强调非关书也……王国维早就有过警告,不多读书、多穷理就无以达到极致——文学,是尊重“极致”的艺术。如果你阅读了大量19世纪、20世纪的文学,我相信你会基本认同我的观点。
    何谓知识分子写作?宁肯在他的文章里如此确认标识:绝对的独立性、技术性,精神性、批判性、经典意识。我深以为然。独立,我想起的是罗素的一句话,不计利益钝害地追求真理。一切学科本质上都指向于此,一切知识分子都醉心于此——我当然说的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而不是知道分子,或者用屁股坐台的所谓专家。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文学,没有技术,就等于是没有文学性——在宁肯文中,他甚至颇显激愤:“然而我至今还常听到有人愚蠢地蔑视技术,似乎技术是手到擒来的事,至今还有人教导别人写作时应忘掉技巧,技巧是次要的东西,无技巧才是最大的技巧,难怪我们的文学总是难上档次,这种蠢话竟然还在流行,还在起作用……”毫无疑问,我不会信任豆腐坊师傅们建造的桥梁,那如何信任没有技巧的文字能成为不朽?轻蔑技术只能造豆腐,放坏了就是臭豆腐,弄不成个就是豆腐渣——打住,豆腐坊的师傅会抗议的:造豆腐也需要专业技术。这点儿,我这样的外行不行。我建议大家都读一下纳博科夫的《小说讲稿》,看他是如何分析和分享小说的“风格和结构”的。那种妙,那种浸在文字中的会心,说技巧是次要的人两辈子怕也难以懂得。在我所阅读的随笔札记中,我从未读到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对技术的轻蔑,反而读到诸多对技术的注重。精神性、批判性,这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当然也与知识分子写作紧密相连——难道它就不是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存在的理由?米兰·昆德拉曾谈及小说的死亡:“它们没有发现存在新的片段,它们仅仅是证实了那些已经被说过了的东西。更有甚者,在证实每个人说的(每个人必须说的)那些东西时,它们达到了其目的,保持了其光荣,发挥了对那个社会的功用。由于什么也没有发现,它们没有能够加入到发现的序列中来。”——是的,脱离开精神批判,小说的死亡已经发生,虽然大量的貌似的“小说”还在出版。
    作为阅读者,一个合格的阅读者,巴尔加斯·略萨在一则访谈中如此谈到,“使我着迷的那些小说更多地是因为书中所表现的聪明、智慧和道理,这正是让我着迷的地方,即变成以某种方式摧毁我心中批判能力的故事。这些故事迫使我不断地提出问题:‘后来怎么样了?后来怎么样了?’这正是我喜欢阅读的那类小说,也正是我愿意创作的小说。因此,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是,一切智慧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在小说中出现,从根本上来说,都以某种方式要融化到情节中去……融化成可以吸引读者的逸事,不是通过作品的思想,而是通过作品的颜色、感情、激情、热情、新颖、奇特、悬念和可能产生的神秘感。”——这段话,已经强调了知识、智慧、精神性、批判性、自然,还有技术。它要求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完成与读者的精神博弈,需要你用一切可能把自己的作品变成智慧之书:你的阅读者可能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别林斯基、巴赫金、巴尔加斯·略萨、鲁迅、王小波、君特·格拉斯,或者是其中一个,或者是知识智慧阅历都极为类似的一个……试问,你安敢轻慢?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