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试论自然美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自然美为何成为我国美学研究的难题谈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晋阳学刊》(太原)2011年 王旭晓/武艳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王旭晓/武艳,女,浙江宁波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美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学。武艳(1978-),女,河南新乡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传统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自然美的研究只是作为对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中的例证存在。当自然美与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答出现矛盾时,它就会被按美的本质问题所要求的规定来剪裁,而无视其与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自然美就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美是可以为人们自然而然地理解的一种现实存在。自然美的现实存在为自然美研究摒弃从观念出发的研究路径,回归自然美的本体研究确定了逻辑起点:从实证的现象出发,从自然美的现实存在开始研究,把研究落实到自然美的本体研究中。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是自然的作品。但自然并非“全美”,自然美是有条件的。
    关键词:自然美/本体研究/自然本真
    一、自然美成为我国美学研究的难题及其原因
    

    美学是一门在西方近代形成并成熟的学科,20世纪初传入中国。由于西方美学家把美学主要看成是艺术理论,对自然美问题不是很关注,因此在我国的美学研究中同样也不受重视。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美的本质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当时因为在意识形态中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在哲学上必然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在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中,自然美的问题被提了上来,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这三种观点分别由当时有代表性的美学家——蔡仪、朱光潜、李泽厚提出,即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是不存在的和自然美具有社会性。
    蔡仪建立的美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唯物反映论为基础的,因此他强调美的客观性,提出“现实美,是指整个客观现实中本来就存在的美。”[1]23现实美包括了两种类型,即社会美与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或自然事物的美”,更具体地说,“自然美主要是非人为的纯自然产生的事物的美,如旭日晚霞、明月繁星等天象的美,春风秋云、雨露霜雪等天时气候的美,江河湖海、奇峰异石等无生物的美,林木花草、松柏桃李等植物的美,以及飞禽走兽、鸟雀虫鱼等动物的美,它们大都是未经人为的自然界现象和事物的美。”[1]24因此,自然美是“客观现实本身所存在的美”,“自然美的客观性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1]26总之,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与人力无关,也不是为了美的目的而创造的。蔡仪对现实美的客观性的强调,是为了保证他的美学体系的唯物主义性质。然而,现实美的客观性并没有说明什么是美,蔡仪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美是什么。实际上,他是以艺术为理论基点来构建整个美学体系的。更具体地说,就是用文艺学中的典型理论来构建整个美学体系。文艺理论中把塑造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又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称为典型。蔡仪认为自然中客观地存在着典型,社会中也客观地存在着典型,这样就出现了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典型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就是艺术美。艺术美毫无疑问是对现实美的反映。这样就完成了整体美学的构建。这种对自然美的说明仍然是把自然美作为一种例证。因为艺术中的典型是人创造出来的,而自然中的甚至社会中的典型只是典型的另一种含义,即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与美没有关系,这才有了当时讨论中对“典型”的种种诘难。
    朱光潜否认有自然美的存在,他明确地说:“‘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2]51朱光潜对自然美的否定,是与他对美的理解直接相关的。朱光潜认为,美产生于人的美感经验活动。在讨论美感的活动时,他就肯定了“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品,不是天生现成的”[2]36,“美生于美感经验”[2]55。因此,美不是物所固有的,也不是完全是心的产品,“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形相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元我即无由见出形相;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2]57每个形相的生成,一方面是人的创造,是人凭着人情创造的为我的艺术品;一方面,物提供了创造的材料,提供了创造美的可能性。形相就是美,就是艺术品。在这里,朱光潜实际上更强调美是一种心灵的创造,一种直觉式的创造,“最简单的形相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2]58。这种创造当然不是随意的,是与生理、心理方面的内在标准相关联的。朱光潜把这种标准称作“无意的预料”,规律和节奏都是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的。当创造的形相与“预料”相合,自然发生一种快感,预料不中,就产生不快感,这也是有些事物让人觉得美,有些让人觉得丑的道理。所以,美是属于艺术的。创造是美的特点。也正因如此,自然就不可能有美。
    在李泽厚那里,自然美更是美的难题。因为他提出,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是自由的形式。在李泽厚看来,自然人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人化,指人对自然的改造与重塑;二是内在的人化,指陶冶人性,建立新感性。而自由的形式是指合目的(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首先是能实现目的的客观物质性的现实活动,然后是这种现实的成果、产品或痕记。所以,美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的[3]467-469。这是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客观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李泽厚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就是很难把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放于自然美研究上。反而是蔡仪认为自然美在自然本身的条件、与人类无关的观点更能被人理解与接受。
    当然,李泽厚为了把自然美解释成是人类的客观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结果,即“自然的人化”,提出了“自然的人化”分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事物,是狭义的;广义的自然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3]479-480。狭义的自然人化是广义的自然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自然美指的就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段,随着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改变,自然物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李泽厚把这段历史分为4段:最早的是神话阶段,以人与自然的对抗斗争为特点,来欣赏自然;第二阶段是把自然作为寄托幻想的载体来欣赏,这是与现实相联系的自然,是人加工过和用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第三阶段是欣赏本色的自然,这是已从各种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其自身的色彩、形体、容貌、姿态来吸引人、感动人的自然;而到现代,因为自然的人化的扩展,人们还可以欣赏扩大的自然[3]481-482。
    “人的自然化”是与自然的人化相对应的概念,是整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化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自然是人的美好环境;第二层次的自然是人欣赏、欢娱的对象;第三层次则是人通过学习使自己的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相呼应,达到与“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3]483。很显然,人的自然化指人与自然关系的逐渐融合,而这种融合是人自己改变的结果,因此是情感本体的建立。
    不难看出,李泽厚的观点是有矛盾的。美是自由的形式,是自然人化的结果。这是从美的本质上去论述的。但当他论述自然美的时候,即广义的人化过程,是指自然物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过程。这与美学研究中把美等同于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是一致的。这里有一个概念的转换,就是把美换成了审美对象,或者是美的东西。
    可以看出,自然美成为美学研究的一大难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传统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自然美的研究从属于这个基本问题,只是作为对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中的例证存在。当自然美与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答出现矛盾时,它就会被强行按美的本质问题所要求的规定来被剪裁,而无视其与现实是不是相符甚至是相反。
    所以,在已有的美学研究中,自然美问题始终是被忽视的。对于美学家来说,更可悲的是“不学美学知道什么是美,学了美学不知道什么是美”的调侃在面对自然美时显得尤为突出,美学研究缺少面对现实的力量的弱点在自然美问题上表现得也最为充分。
    二、自然美的现实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美不是一种需要解释的问题,而是可以为人们自然而然地理解的一种现实存在。以中国为例,“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武夷山奇秀甲东南”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早已在民间耳熟能详,是公认的自然美。
    泰山位于鲁中南,古称“岱山”。泰山海拔不高,岱顶只有1545米,但它耸立于低缓的鲁中南低山丘陵之上,山势突兀峻拔,汉武帝曾赞叹说:“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古人亦有“横空出世,擎天捧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唐代诗圣杜甫的《望岳》一诗更是脍炙人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了这连绵起伏的苍翠的峰峦,神奇秀丽、变化无穷的山景,云霭层层、高飞的归鸟,看到了在峰顶俯瞰天下众山,众山显得那样的渺小,体会到泰山的雄壮高峭,感叹“泰山天下雄”。
    位于安徽南部的黄山,山势巍峨险峻,雄伟奇绝,居江南名山之首,人称“天下第一山”、“人间天上山”。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以27年的时间遍游中国的名山大川,游完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称黄山为“生平奇览”、“步步生奇”。黄山的奇峰、奇石、奇松、奇云,构成了“黄山天下奇”的独特景象。
    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部,我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这样的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这里所说的两山,指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对峙,远望如峨眉,峨眉山由此得名。通常所说的峨眉山是指大峨山。大峨山有3座高峰: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次峰金顶,海拔3077米,三峰千佛顶,海拔3046米。峨眉山山脉绵亘,曲折如眉,层峦叠翠,千岩万壑,飞瀑流泉,自古享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而位于闽北的武夷山,是一座以“丹崖碧水”的独特自然风貌而著称的名山。“丹崖碧水”中的“丹崖”,是指武夷山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在中国红层盆地中发育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在武夷山7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那紫红的、浅绛的、赤褐的、苍黑的36峰、99岩千姿百态;那“碧水”,是指绕峰抱岩、蜿蜒曲折的九曲碧溪。山水相依,构成武夷特有的“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妙景观,山的风骨与刚健和水的动感与灵性构成了无穷的柔情与神韵。武夷山主要的景观就在九曲溪怀抱着的峰岩之中,乘竹筏游九曲溪,有行舟观山、移步见奇的妙趣。“武夷山奇秀甲东南”当之无愧。
    这几处早就为中国人所公认的自然美,在当代已经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定,它们都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是属于“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地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首次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概念下了定义,并设立基金,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人类进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和其他”4类。其中“自然遗产”主要包括自然面貌、濒危物种生态区和风景名胜三大类。其标准有4条:一是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二是代表发生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和地貌变化、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突出例证;三是独特稀有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地区;四是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有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作为自然遗产至少要符合其中的一条。
    中国于1985年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组织。1987年,我国的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共6处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10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达到40处,包括文化遗产27项,文化景观1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8项自然遗产分别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上饶三清山和2010年入选的中国丹霞地貌。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分别为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这12项世界级自然遗产,除了三江并流和大熊猫栖息地之外,无不因为“罕见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而入选。
    1992年我国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3处:武陵源、九寨沟和黄龙。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在中国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与索溪峪三大景区,以张家界最为出名,规划面积264平方公里,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5.5公里。天子山地势最高,索溪峪最低,水流从天子山经张家界流向索溪峪,构成了各有特色的峰林奇观。武陵源一带在远古时期是汪洋大海,在海岸地带沉积的石英砂岩,经过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流水的长期分割、侵蚀,才形成了现在这罕见的沟壑纵横、奇峰林立、山石峥嵘的地貌,集“奇、雄、幽、野、秀”于一身,得“天下奇峰归武陵”之誉。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南坪县境内,是岷山山脉中一条山沟谷地,一条主沟——树正沟及两条支沟——日则沟与则查洼呈“Y”字形,总长60多公里,总面积为620平方公里,因沟内有盘信、彭布、故洼、盘亚、则查洼、黑角寨、树正、荷叶、扎如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两侧群山如拱如揖,数十座积雪终年不化的皑皑银峰高插云霄。从沟口到沟顶,阶梯般地分布着108个高山湖泊,当地人认为这些湖泊是大海之子,所以叫做“海子”,有的干脆就称之为“海”。由于河谷地形呈台阶式,湖与湖之间又形成许多瀑布,共计有17个瀑布群。九寨沟风景自然原始,以雪山、森林、湖泊、瀑布四大景观获得了“人间仙境”、“童话世界”之誉,其中尤以水景最享盛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水”。
    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到九寨沟,有一个必经之地——黄龙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鼎山麓,由黄龙沟、雪山梁、涪江沿组成,海拔在3000米以上,面积7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高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黄龙风景名胜区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地表钙华是黄龙景观的最大特色。其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被乳黄色钙华覆盖,其状宛如一条从雪山上飞腾而下的黄色巨龙,千层碧水形成层层梯状湖泊、池沼,犹如巨龙身上银光闪闪的鳞甲,在阳光下闪着异彩。黄龙景观的形成要追溯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那时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冰川。后来随着地球气候逐渐变暖,冰川消融,石灰岩山体源源不断渗出碳酸钙溶液,沿着山坡漫流,不断沉积形成钙华,经过数万年的演化,才变成了今日的“人间瑶池”。
    2007年,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南方喀斯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代表着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长、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区,得名于南斯拉夫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区喀尔斯,现已用于有类似现象的一切地区。这种地区由于流水沿石灰岩节理不断侵蚀、溶解岩体,会形成石骨嶙峋、孤峰独立、天生桥等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云南石林以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为代表,贵州荔波以锥状喀斯特(峰林)为代表,重庆武隆是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形成了“天下第一奇观”。
    2008年“天下第一仙峰”三清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坐落于江西上饶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名,玉京峰最高,海拔1800多米。从其名便可知,三清山是道教圣地。然而,三清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却是因了其历经14亿年的地质变化运动所形成的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其独特的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形状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2010年,以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等中国南方湿润区6个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联合申请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地貌是由中国地质学家命名的地貌学名词,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像红色霞光一样美妙的地貌”,那些悬崖、山岗、深谷和奇岩怪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又有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分布其间,并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典型景观被概括为丹山、碧水、绿树、白云,呈现出瑰奇险秀的自然美景。
    这些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遗产地,直观地说明了自然美的存在。
    三、自然美研究的逻辑起点
    

    自然美的现实存在为自然美研究摒弃从观念出发的研究路径,回归自然美的本体研究打开了思路。回归自然美的本体研究首先要确定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主要是指整体研究过程的出发点,就是对一现象的整体把握从哪里开始的问题。自然美的现实存在,使得自然美的研究有了一个切实的逻辑起点,那就是从实证的现象出发,从自然美的现实存在开始研究,把研究落实到自然美的本体研究中。
    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中国的自然美的现象描述,所得出的自然美的首要特征是: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与艺术相比,它是非虚构的对象;与人类改造过的对象相比,它是非人力的创造物;自然美就是自然的作品。
    自然美离不开自然物,离不开自然物的物质属性,自然美总是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离开自然物本身的天然素质,也不可能有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首先就是它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原生性,即它的色彩、线条、形状等自身属性以及它所依赖的自然条件都是自在存在的。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还因为它是自然界万物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是自然万物相映成趣的佳作,是天地造化之功。自然美是由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地质和地貌、水文和水域、植物和动物、岩石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在地球的各个区域分布,组合各不相同,因而自然风光也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如果把目光延伸到世界各地,看到英国北爱尔兰海边那由4万多根玄武岩石柱组成直通大海的气势磅礴的“巨人之路”,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接壤处那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声若雷鸣的雨雾”,美国凯巴布高原上那长达349公里的“迷人的深渊”,澳大利亚大陆架那绵延2000多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珊瑚构成的大堡礁礁区,都如同令人赞绝的艺术品,其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及,创造这伟大作品的“艺术家”只能是大自然自身,是天地造化之功!正因为如此,自然总是有着深邃的蕴含,往往让人感受到深沉与神秘,如庄子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正因为如此,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的观点在这样的自然美之前显然缺乏说服力。
    自然美品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到天体宇宙,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霞露,小到溪瀑泉潭、花草树木、名山胜水、花草沙土,处处可以感到自然美。
    有的自然景象是秀雅、幽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风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漓江秀色,绰约多姿的西湖胜境,蜿蜒流淌的潺潺小溪,色彩明丽,线条柔美,秀丽雅致。
    有的自然景色是宏伟、壮阔、粗犷的。遍地砾石的戈壁滩静寂而粗犷,茫茫的绿色草原明朗而坦荡,金黄沙丘起伏的大沙漠辽阔壮丽,一望无边的大海宽广浩淼。“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的钱塘江潮,气势磅礴,举世无双。
    有的自然景色是奇特、险峻的。贵州“织金洞”,巨大的地下溶洞中,钟乳石构成一个富丽奇瑰的世界。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绵延百里,山体赤红,远望如整个山体正在燃烧,蔚为奇观。而华山却如一方天柱,突起于秦岭山前诸峰之中,四壁陡立,山脊高窄,称为“天下险”。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入峡处,两岸高山如同巨大无比的门扇,险峻陡峭,流水似箭,势如万马奔腾,声撼谷间。
    更有那些几乎天天可见、处处都有的自然景象,如晨曦晚霞,月朗星稀,狂风细雨,碧天红日,雨后彩虹;如江河湖泊,小丘草地,蝶飞蜂鸣,柳绿桃红,翠叶枯藤;甚至于脚边踢起的一块玲珑透剔或圆润可爱的小石,都会以其形状,色彩等等,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然而,自然并非“全美”,否则自然美的问题就不用讨论了,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中“罕见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也没有意义了。
    自然美是有条件的,只有其形状、色彩、声音、气味、质料等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才是美的。
    而以“罕见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遗产地更是具体感性地展示和强调着“罕见”和“重要”,也就是说,要超出一般的自然美,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第45节讲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时说过:“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却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4]149康德在承认自然美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了自然美的条件,即“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这里的“艺术”是“美的艺术”,因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所以这类艺术虽然是人创造的,却不留人工痕迹,看上去像是自然物。它的特点就是:“尽管它是有意的,但却不显得是有意的;就是说,美的艺术必须看起来像是自然,虽然人们意识到它是艺术。”[4]150在这儿,我们不再进一步展开讨论康德关于艺术的定义就可以肯定的是,康德认为艺术是人类有意识地去创造的作品,创造的过程需要高超的技术、精心的安排。以此来看“像是艺术”的美的自然,那必定像是一种有意图的、精巧美妙的产品,尽管这产品是自然本身生成的。所以,那些罕见的自然美往往被视为上帝的杰作,“鬼斧神工”、“天造地设”,因为它们总是出人意料,令人叹绝。
    从自然美的现实存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能使自然美的研究真正扎实地开展。而自然美的研究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将会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使当代人热爱自然,增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其次对于如何实施美育有着启发意义;还可以从自然美研究切入美学研究,反思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推进美学理论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朱光潜.谈美[M].上海:开明出版社,1946.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