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主义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两次讲话中,都特别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 “现实主义过时了吗”——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在中国当下的语境里,该怎样重新认识和理解现实主义,的确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当然,最简单的回答是“没有过时”,但事情又并不那么简单。在我看来,现实主义并非只是“上世纪初由苏联传入中国的”那种主义,其实,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最古老、最普遍,同时又是常在常新的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原则和精神。中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根子就扎得很深。 现实主义是有其质的规定性的。就现实主义来说,它总是承认人和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它总是力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或表现)世界,它也总是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实证的力量和判断的力量;由于它对人和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肯定,它也许更重视包括人在内的环境(即存在)的作用,并重视人的社会性,把人看作“社会动物”。现实主义应该是指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以无限广阔的客观现实为对象,为依据,为源泉,并以影响现实为目的的创作。 现实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而更新,在不同历史时期里,现实主义会呈现不同的风貌。现实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方法的相互激荡和相互吸收,否则现实主义就会停滞,就不会保持常青。现在,我们处身在一个物化、功利化、娱乐化的时代,我们被物质的枷锁锁着,欲望、感官、物质的实惠化,使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的肉身很沉重,想飞飞不起来,想跳跳不起来,最难的是如何活得有筋骨,有精气神,在困难乃至苦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保持对真与善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所以在今天,比起“现实主义”,我更认同“现实主义精神”这一提法,认为有必要在文学中强调和发扬现实主义精神。事实上,当下一些优秀作品也恰恰是贯彻了现实主义精神。依我看,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感”,更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更关注人民的苦乐,更关注当下的生存,更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它尤其表现在对精神问题的敏感和探索上。比如说,在物质主义急剧膨胀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严重危机,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解决不了,无能为力,那就要求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更多地将笔触伸向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我认为,现实主义精神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对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思想情感的深切关怀,二是富于人文深度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品格,三是热烈的理想主义情怀。没有这些,现实主义精神将会变得空洞无物。当然,用什么方法和手法都不是绝对的和决定性的,各种方法都有存在的权利,而真正决定作品生命力的是它的思想的高度,人性的深度,文化精神的广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