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丰富手段追求“有趣” 由于动态视听内容(包括影视、动画、网络视频等)是当下跨媒介、跨文化流通性最强的内容形态,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视听语言的设计。而十八大以后中国外宣机构在这一方面有着显著的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动画宣传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和《十三五之歌》。 《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上线于2013年,在国内外视频网站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借助具有亲和力和显著“二次元”属性的卡通手段和包括动态信息图表在内的新的数据呈现方式,该片对比了中、英、美三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的差异。与以往生硬的、斗争式的体制宣传不同,这部卡通形象片别出心裁地将中国国家领导人以漫画形象呈现并同英美领导人作横向对比,以游戏闯关式的方式直观展现了中国领导人“中国功夫式选贤任能”的“晋升”之路,为国外观众了解中国政治选举制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生动的形象素材。从叙事策略上看,该片通过明确地将网络流行文化及亚文化的元素融入领导人和政治体制的形象塑造,使其摆脱老式的宣传工作中各类政治信息单一、僵化、板着面孔的刻板形象,从而令传统意义上政治制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由“敬而远之”,转变为一种更亲切、更情感化的新型关系,是一种高明的“去政治化的政治”。 与《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风格相似,同样由“复兴路上工作室”制作推出、介绍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外宣作品《十三五之歌》上线后引发舆论轰动,被网友称为神曲,就连传统严肃媒体《纽约时报》也在一篇报道中对其风格和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和评述。 短片以四个年轻人愉快说唱的方式贯穿,具有典型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摇滚乐和民谣的文化特征,其使用的说唱音乐的形式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引发了颇多美国受众的怀旧情绪,从而拉近了宣传品与跨文化受众的情感距离。片中反复出现的“十三五”一句,借鉴了当下各类“洗脑神曲”的常见方法——以关键词(句)的高频度、机械化重复出现让观众惊呼“停不下来”。画面的视觉处理以各类图片拼贴混合的方式呈现,带有鲜明的坎普文化(Camp)特征,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指涉和后现代式的混仿(pastiche)和拼贴(bricolage),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流行文本。 从叙事策略上看,全片以外国人对“十三五”可能产生的困惑和不解出发,将枯燥严肃的国家政策规划作了生动有趣的推介。不过,更主要的是,我们从西方主流媒体和网络用户评论中,明显感觉到关于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一种更为“非政治化”的态度。尽管这支视频的表面“任务”是对外国宣传“十三五”规划,但实际上它并未在内容上下功夫(这也是很多评论认为该片内容空洞、缺乏有效信息的原因),而是通过一种非崇高化的、自嘲式的、去深度的自我解构,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西方受众看来显然是更“亲切”的国家形象。 可以说,视频所采用的很多手段是极为刻意的,西方主流媒体和网络用户在评价时也指出其“虚假”(hockey)、“浮夸”(pompous),但更有深度的解读则认为表面的“虚假”和“浮夸”背后,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幽默感,《大西洋月刊》甚至称其为“an onion-style winking joke”(可大致被理解为“高级自黑”),即通过自我贬损与自我嘲弄的方式,与西方受众建立起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因而是“极其聪明的”(《每日电讯报》报道)。因而,影响力巨大的新闻网站Buzzfeed饶有兴致地梳理了西方人观看该视频时产生的41种感受,最终归结起来就是惊奇、不解、逗乐、讽刺、好奇、试图理解。[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