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无能的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金理 newdu 参加讨论

    主持人语
    重读金理的这篇文字,正好在看完崔健9月30日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唱会《滚动三十年》的现场录像之后。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这场演出,同时抄录了崔健《时代的夜晚》里的一句歌词:“是不是我越软弱越像你的情人,让我安慰你度过这时代的夜晚。”这组笔谈的话题进行到现在,大家似乎都在说“回到文学本体”的各种可能性——颇以为心向往之,亦能达。而我们时代的文学事实恰恰是,写作者也好批评者也罢,都是有限度的,所谓“无能的力量”。在一片召唤“强大”的声浪中,金理让我们温习我们与生俱来的,或者时代赋予我们的软与弱。是的,“回到文学本体”能够“回到”的,自然也应该包含着想“回”而“回不到”的部分。
    不少朋友对文学失望,据说原因之一是今天的文学已经无法提供关于“远景”、关于乌托邦的想象。我的疑问是:这并不构成远离文学的理由,反倒应该促成我们更加积极地返回文学,返回审美、想象、移情与共感……文学提供了艺术合理性充分自洽的逻辑,它凭借足以抗辩、扭转“从前有效的社会标准”的力量,更新视野,再造出人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理解。在这个时代,内在的、软弱的力量,使得个体生命和他者、弱者血脉相通的力量,我想就是文学的力量。
     
    “有情文学的力量”
    张新颖老师有过一本批评文选,书名是《无能文学的力量》。“后记”中解释:“从何种意义上说,文学及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连?在困境中的沈从文曾如此深切絮说文学的‘有情’:‘这种有情和事功有时合而为一,居多却相对存在,形成一种矛盾的对峙。对人生有情,就常常和在社会中事功相背斥,易顾此失彼。管晏为事功,屈贾则为有情。因之有情也常是无能。现在说,且不免为无知!说来似奇怪,可并不奇怪!’——‘有情也常是无能’,则‘无能文学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有情文学的力量’。”张老师的沈从文研究,谈《边城》中“微笑的文学”,谈晚年沈从文在时代的角落里确立起安身立命的位置,其实都在和“有情文学的力量”相沟通。
    我自本科开始从张老师读书,这么些年来,似乎就是尝试摸索“有情文学”,培养对这种力量的热爱与信心,进而与之建立一点联系。最初对这层意思有所体会,源自张老师1998年的旧文《路翎晚年的“心脏”》。对于晚年路翎,一般的研究模式遵循“时代灾难——对个人精神的摧毁——个人创作才能的完结”的理路,自有其合理性。然而张老师追问的是:在此模式中,是什么居于叙述的中心?是达成对于“时代”的反省和批判吗?那么“时代”的受难者即具体个人的位置何在?“读着路翎晚年的作品,特别是他那一首首长诗和短诗,我由衷地感受到了精神透过重重迷障散发出来的动人光辉。人是经不起摧残的,可是人也绝不就是轻易能够彻底摧毁的。长期受到深重摧残和伤害的人在身体上、在精神上留下伤疤,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路翎没有本领脱胎换骨,却凭借着一己生命所具有的强大的自我救治能力,开始了晚年的创作。他的晚年创作既可以说是他自我救治的结果,同时,在更大的意义上,也是他进行自我救治的方式,而且是最重要的方式,特别是诗歌创作。”读着这些话大概就能明白,从路翎到沈从文研究,张新颖老师的核心关怀和脉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