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尤显必要 中国通行民族语言超过130种,而通行文字的民族不足十个,这意味着各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长期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留存至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口头遗产已经逐渐消亡,或者因为技术的快速变革而逐渐不可获取,若不及时抢救和整理,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表示,当前的学术研究往往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在数字人文艺术领域推进跨学科的研究尤为必要。该课题联合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研发“验证原型实验系统”,“以数据库为方向”,以“重整合、易检索”为原则,结合民族文学所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并以“四库五站”工作流程为基础,搭建数据库管理/网络发布的测试环境,通过数据植入和整合测试元数据标准的应用效能,遴选部分音影图文数据进行样本化的处理、存储、传输、响应、反馈等阶段的测试、校验和完善元数据标准,达成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资料跨媒体交互检索的目的。 元数据标准研究是重中之重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集纳各民族口头传统保护与音影图文等研究资料,形成搜集、整理、研究的数字管理和传播平台,对文化档案进行自觉记录和诠释,是目前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中的重要课题,而元数据标准研究则是数据库建设的重中之重。与会者表示,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档案建设质量的应用价值,填补该领域内专业元数据标准的空白,也为国内类似专题性档案库建设提供示范,有利于提升我国各民族文学传统的学理性研究,并使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子课题负责人胡良霖向记者介绍,此次项目的工作向度在于系统采集少数民族口头传统资料,对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数据化归集和网络化发布,利用信息技术对既有资料存量进行管理和整合,通过持续积累和分类整理,为科研提供完整详尽、可持续利用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专题数据库。完成“田野工作站”→“资料工作站”→“数字化工作站”→“数据化工作站”→“网络化工作站”和音声档案库、影像档案库、图片档案库、文本档案库的建设,搭建数据库管理/网络平台。 记者 项江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