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刘金祥 参加讨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实现复兴伟业和成就伟大梦想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这既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文艺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有力揭示了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底蕴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人文标杆与精神尺度,具有极强的覆盖性、渗透性和持久性等特质,具有感染人、征服人、熏陶人和塑造人等功效,其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能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文支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一种深挚情感和浓郁情结。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文化自信包蕴两重含义:一是文化主体应当尊崇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持有一种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础上,以开放胸襟包容心态审视和对待一切外来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气、底气。二是对文化客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传承赓续,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被同化和异化。换言之,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明的文化气度,是一种健朗的文化心态,这种气度和心态,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既往成就上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也是对民族文化独特性存在意义的忠贞坚守和对民族文化发展路径的孜孜探寻。文艺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维度,在传统文化的开掘、梳理、呈现和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创作只有对民族文化心存谦恭秉持信心,才能由衷地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和实践认同,从而使文艺创作获得超越以往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厚滋养。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土厚壤,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只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漂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范,唯其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在波谲云诡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掌控话语权。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归宿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最原初的精神源泉、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最根本的精神归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文艺作为文化的窗口和结晶,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催生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更能提升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阐扬,通过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系统阐述,通过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深刻阐发,通过对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纲领、灵魂的精准阐释,开启了重新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开创了中国当代文艺瑰丽多姿的新气象。尽管我国文艺形成了态势强健的文化表达力、审美表现力和艺术传播力,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下我国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等不良因素的袭扰与侵蚀,近年来一种超越历史、国家、民族的所谓绝对文艺标准仍然在迷惑一些人,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重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文艺创作在某些范围某些时段失范失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郑重告诫:“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唯物史观,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扮点绘祖国的秀美河山,摹写展示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才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