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侨寓文学之“侨”与乡土文学之“镜”(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刘春勇 参加讨论

    现实批判与抒情叙事传统
    1920年代中前期,“乡土文学”的出现可以说是自1917年中国新文学起步以后,文学向坚实的方向迈出成熟一步的标志。在这之后,中国新小说扬弃了起步时期“问题小说”的单薄与稚嫩,将“文学为人生”的口号切实地贯彻到了文字当中。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充当了将文学革命初期的鲁迅文学传统与其后茅盾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连接起来的桥梁。
    乡土文学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来自周氏兄弟影响。鲁迅的《阿Q正传》等作品影响并孕育了乡土文学中的现实批判一类风格的作品,而《故乡》这一类带有感伤诗意的抒情叙事作品则可能开启了后来被称为“中国抒情诗式”的叙事传统。不过,这后一类抒情叙事传统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周作人散文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周作人门下的弟子废名是这一传统在19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现实批判一类的乡土文学书写继承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性”批判的传统,以犀利的笔法揭露了中国封建传统的种种陋习,希望以文学形象的方式传达给社会,从而引起人们的警示,并想办法加以疗治。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台静农的《拜堂》、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都是这方面的杰作。这些青年作家几乎都以鲁迅为榜样,很好地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不过,却鲜有人继承鲁迅将自我同对象物一同批判的深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新文学的一大缺失。
    如前所言,1920年代乡土文学的现实批判,将鲁迅同1930年代的茅盾、吴组缃等批判现实主义之间连接起来,可以说为中国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至1940年代,赵树理等解放区作家接续了这一传统,并一直将这一传统带到新中国,周立波、柳青等成为优秀的后继者。新时期,乡土文学的传统在高晓声、路遥等优秀作家当中得以继承,其成就有目共睹。
    1920年代,乡土文学的另一类则在学习鲁迅《故乡》的叙事文本的基础上又极大地吸收了周作人散文的抒情传统,形成了以废名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抒情诗式的叙事传统。1925年,废名出版了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标志着这一叙事传统的现代开端。同批判现实传统不一样的是,废名更多地将眼光聚焦于中国传统乡土“淳朴”与“善良”的一面,并努力从日常生活的叙事当中去发现诗意的存在与人性的美好。尽管笔调不同,但在“国民性”培养方面,这一传统同批判现实传统其实有着一样的思路,只不过后者是通过批判的方式抵达“国民性”的培养,而现代抒情的这一派则是通过颂扬美好的人性而为“国民性”的培养树立楷模罢了,二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废名的这一传统在1930年代被沈从文所继承,后者则有更大的成就,只不过稍微不同的是,废名的淡泊到了沈从文那里,转而成为一种哀伤的情感。1940年代,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不过其师的哀伤到他这里倒是不见了,更多的则显现出废名式的淡泊的一面。这一传统在解放区的孙犁的作品中也曾有过显现,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消失殆尽,一直要到1980年代的贾平凹、何立伟等人的诗化小说中才再次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