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当代蒙古族小说:以游牧文化魅力彰显文学特色品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丁琪 参加讨论

    当代蒙古族小说是族源意识与地域文化充分融合的艺术结晶,它延续着蒙古族的文化基因,依托祖国北疆游牧民族移动性生产生活方式,在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的创作最为兴盛发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当代蒙古族小说在良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推动下崭露头角,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敖德斯的《遥远的戈壁》等作品,给新中国的文坛吹进清新的草原气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之后渐渐发展壮大,涌现出了阿云嘎的《大漠歌》、佳俊的《驼铃》等名噪一时的佳作,蒙古族小说成为富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成熟小说类型。进入新世纪,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实施“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以来,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题材作品相继出现,长篇小说《满巴扎仓》在《人民文学》中文版和英文版头条位置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蒙古族小说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彰显民族特色、传播民族声音的重要艺术载体。
    草原游牧文化彰显文学特色品质
    蒙古族小说的不断发展繁荣,与作家鲜明的民族地域书写分不开,像玛拉沁夫、阿云嘎、满都麦、哈斯乌拉、郭雪波等作家,都有长时期内蒙古草原的生活记忆,一种生活方式以及连带的文化理念已经化成血液,流淌在他们的文化基因里,也深深植根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阿云嘎曾说,民族和地方特色是他作品的“灵魂”,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内在东西,而不是随意加进去的“外包装”。几乎所有典型民族作家都对北疆那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深深的眷恋,郭雪波的东北科尔沁沙地,阿云嘎的西北高原戈壁,哈斯乌拉的乌珠穆沁草原,勾勒出祖国北疆广袤土地上蒙古族的辉煌历史和日常生活画卷。
    作家创作的环境地理自觉,来源于这种特殊环境给人的生存发展带来的影响,草原沙地总体地理气候特点是“地势较高、距海较远,干旱缺水,寒暑变化剧烈”,高寒、贫瘠等地理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提出严峻考验,并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结构,形成富有地域特点的风俗习惯、文化理念和道德认知。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移动性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以及诚信守诺等传统美德,几乎都与北疆生态环境和植被条件脆弱有关,也成为蒙古族作家永不枯竭的文学创作资源。
    郭雪波的《狼孩》是当代蒙古族生态小说代表作,演绎了人与狼在东北科尔沁沙地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中错位生存的浪漫传奇,一个吃奶的孩子被狼叼走后在狼群中成长为狼孩,狼崽也在人的喂养下渐渐长大,物种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回归到自己的同类中去,但是超越人兽界限的相互给予、同生共死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无法彻底离开,人类生离死别的悲剧发生在人与兽之间,它传递了蒙古族文化信奉万物有灵、生命价值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像这样讲述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小说不胜枚举,如《银狐》《黑马奔向狼山》《野马滩》等,除了与蒙古族原始宗教有关,基本都暗含生态隐喻意义,暗示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在移动与分享中维持生态系统的联盟,否则人类最终毁掉的是自己。越是自然环境恶劣,越是生存条件艰苦,越能彰显蒙古族的生态智慧和传统美德,蒙古族小说正是借助地缘文化特征完成了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外部生存条件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刻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