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贝克特选集》,赵家鹤等译,200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2]本尼特、罗伊尔,2007年:《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福科,1992年:《什么是作者?》,米佳燕译,载《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王岳川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4]海恩斯、诺尔森,2006年:《贝克特肖像》,王绍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5]刘北成,2012年:《福柯思想肖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米勒,2005年:《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7]潘德荣,2013年:《西方诠释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8]詹姆逊,1997年:《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9]张江,2014年:《强制阐释论》,载《文学评论》第6期。 [10]Beckett,S,1967,Stories & Texts for Nothing,New York:Grove Press. [11]Cronin,A,1996,Samuel Beckett:The Last Modernist,London:Harper Colli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