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牡丹亭》,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在汤显祖逝世400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汤显祖,是纪念包括《牡丹亭》在内的古代戏剧文化遗产,纪念汤显祖在艺术、美学、思想上的创造力和历史贡献,更是经由纪念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破解民族经典背后的文化密码,思索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当代方法。 今年也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围绕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与讨论,既提醒我们要放眼全人类的戏剧和文化遗产去认识汤显祖,认识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也启发我们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更好地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用当代价值唤醒传统魅力 傅 谨 中华传统经典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不是只有将经典通俗化这条狭路,也不是非得按西方模式进行改造。古代艺术的精致典雅,正因其在当下的稀缺而可以充实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文艺作品如人,亦如民族,时运大不相同。《牡丹亭》问世之初,围绕它合律与否以及文章辞藻的风格有过激烈争论;莎士比亚在世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有关莎翁作品的价值和品位的争辩很快消歇,他不仅成为英伦民间戏剧市场的宠儿,其作品更作为公认的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经典,在各地广泛上演;而汤显祖存世的“临川四梦”里,《牡丹亭》称得上人类戏剧史上的伟大杰构,在昆曲界得到普遍承认,其他三部作品,仅《紫钗记》偶有全本演出,另两部只有少数折子戏上演的记载。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不像莎士比亚那样流行,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文艺作品的内在价值,原本就不能只凭流行与否判断。汤显祖代表着明代知识分子与强权和庸俗文化对抗的率真姿态和独立人格精神,他的文化与美学价值并不因戏剧娱乐市场的冷遇而受影响。【详细】 站在文化比较的路口 陈众议 文化比较要重视文化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走出“同与不同”机械罗列的误区,更要应对大众消费文化同质化带来的挑战 800多年前,孟德高维诺从罗马出发,来华传教。据说他在印度遇到了从中国返回的马可·波罗。尽管有关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甚至确有其人与否,中西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但孟德高维诺及其前辈、后生的来访和传教经历却是有案可稽的。事实上,从唐朝的景教到元朝的耶稣会修士,西方同中国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无论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中国的四大发明基本是在公元8世纪至15世纪由阿拉伯人逐渐传入欧洲;其确切时间、过程固无记载,但阿拉伯人在伍麦叶和阿拔斯王朝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时开始使用罗盘、火药、纸和印刷术却是事实。加之他们带去的东方传说和传承古希腊罗马经典的“百年翻译运动”,一时间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形成浩荡之势。可以说,没有阿拉伯人的西进,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详细】 纪念,以敬畏和自信的心态邹元江尽可能准确地认识传统面貌,哪怕只是一幅画像;尽可能充分地尊重历史语境,防止盲目地以现代概念去衡量和裁割传统 今年称得上是“汤显祖年”,从年初开始,诸多高校、文艺院团,以及与汤显祖生活、科考、任职等相关的地方以各种方式纪念汤显祖,其用力之大,充分表明我们对传统的重视程度。可遗憾的是,这一年里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汤显祖形象,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一幅头扎雷巾、身着宽袍、颜容富态的画像。但凡了解汤显祖生平事迹的人都会知道,汤显祖的画像从他在世时起就一直流传至今,但并不是媒体上以讹传讹的这一幅。【详细】 (责任编辑:admin) |